一份巖茶沖泡指南,隨隨便便挖出4個『大坑』,全是基礎錯誤。《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下午得到了一張截圖。

倒不是什麼八卦消息,而是中規中矩的巖茶沖泡教程。

細看了裡面的泡法介紹,心裡不得不吐槽。

這些老舊的泡茶主張,怕不是從上世紀穿越來的。

看了下回答時間,竟然是早幾個月之前的,這就值得玩味了。

從內容格式不難看出,這是四處復制組合拼湊的答案,原創度不高。

裡面提到的茶匙、茶洗等繁瑣工具。

從巖茶源頭武夷山,到巖茶消費重鎮福州。

喝了這麼多年茶,真的沒見有誰用過!

《2》

一、泡巖茶,有必要用茶匙嗎?

茶桌上零零散散的小工具裡,茶匙是取茶專用,但使用范圍比較有限。

顆粒狀的茶葉,比如,清香型鐵觀音、碧螺春等,勉強還能用得著。

不過,對巖茶來說,壓根不實用。

巖茶的幹茶,是條索狀的。

和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的條索狀,還略有不同。

紅茶條索相對纖細,是細眉狀。

巖茶條索會更粗壯一些,呈粗眉狀。

平時將巖茶分裝進入泡袋時,直挺挺的幹茶條索,還會面臨碎茶損耗的問題。

更不提用茶匙取茶,這會將茶葉大量弄碎,根本『取』不了。

前段時間,從網上看到一個提問——取茶時能直接用手嗎,是不是用茶匙取茶更好?

說實話,這得看具體情況來定。

直條狀的武夷巖茶、梗葉蓬松的白茶壽眉,就算用上茶匙也有心無力,無法取茶。

比起用茶匙,洗幹凈雙手,再從茶葉罐裡輕輕抓出適量幹茶。

經過稱重後,放入蓋碗內沖泡,才更實用。

再說,以當前的局勢看,市面上的巖茶包裝普遍是獨立包裝。

8克一泡,一次一袋。

用剪刀剪開泡袋後,全部投入蓋碗內,就能開始沖泡。

在此期間,壓根用不著特意取茶!

《3》

二、 泡茶溫杯時,需要用『茶洗』嗎?

如圖,按照圖中的溫杯示范,估計十有八九的茶客都做不到。

原因無他,這太麻煩,太繁瑣了。

圖中類似款的茶洗,我們在早年間曾經買過,但現在一早就改作他用。

用來充當茶盂,盛放幹泡臺桌面的廢棄茶水,倒也用得上。

蓋碗泡巖茶,進入泡茶正題前,離不開燙壺溫杯。

溫杯操作其實很基礎,類似去餐館吃飯時,燙一遍餐具。

日常的燙壺溫杯操作,大致如下。

先燒水,燒沸一壺水後,往蓋碗內註入大約一半的熱水。

拿起蓋碗,輕輕搖晃,讓沸水遍及蓋碗內壁。

緊接著,將清水倒入公道杯內,舉杯搖曳一番。

最後,是燙茶杯。

將熱水從公道杯分入品茗杯後,用上茶夾代替雙手《避免在茶杯表面留下指紋污漬,同時還能防燙手》。

夾起茶杯,放置茶盂上方,晃蕩一番再倒掉廢水即可。

總原則是,用熱水均勻將蓋碗、公道杯、茶杯燙一遍。

當然,按照圖中示范的溫杯做法,未嘗不可。

但這麼復雜的操作,略顯潔癖,需要動用茶洗、電陶爐等。

按照這樣的節奏去泡茶,估計光是燙壺溫杯,就得等待十來分鐘。

最後從茶洗內夾出茶杯時,底部還濕漉漉地淌著水,旁邊還得再鋪上一塊佈。

如此繁瑣復雜的溫杯過程,實用性不高。

從刪繁就簡角度看,完全沒必要將簡單事情復雜化。

《4》

三、揭蓋晾茶,是蓋碗泡巖茶的程序?

聊到古早版的泡茶教程,揭蓋晾茶算是影響深遠的一個細節。

所謂的揭蓋晾茶,操作倒是不難。

蓋碗泡出一沖茶湯,揭開蓋子,另外準備『蓋置』,將蓋子放在上面。

在沖泡下一道茶湯前,都是如此。

徹底揭蓋開,讓蓋碗敞開懷抱,避免受到餘溫影響,將茶葉悶壞。

最早聽說到揭蓋晾茶,還是在清香型鐵觀音特別火熱的時候。

當時的主張是,揭蓋晾茶才能避免顏色綠綠的工藝改良鐵觀音被悶變色。

隨著清香型鐵觀音的沒落,本以為揭蓋晾茶一說,也該從茶圈內淘汰了。

但最近幾年,仍舊從不少泡茶主張裡,聽到了這種說法。

按麻花的觀點,蓋碗泡巖茶,用不著揭蓋晾茶。

首先,徹底揭開蓋,茶香容易快速飄散,影響聚香;

其次,如果是在戶外環境泡茶《露臺、院子、公園等》,徹底揭開蓋,萬一蓋碗內飄進灰塵、落葉等,情況就不好了。

最後,經歷高溫焙茶的巖茶,不會輕易被悶變色。

連沸水沖泡都不怕,又怎麼會懼怕沸水泡茶之後,留在蓋碗內部的區區餘溫?

綜上,用蓋碗泡巖茶的間歇,安心合蓋即可。

合上蓋,才能更多地截留茶香。

揭蓋聞香時,聞到的蓋香才會更馥鬱!

《5》

四、巖茶沖泡要洗茶嗎?

開篇的截圖內容,看了總感覺奇怪。

泡巖茶時,不論是日常泡法,還是審評泡茶,就沒見過這麼沖泡的。

對普通茶客來說,泡巖茶,最常見的是白瓷蓋碗沖泡。

110毫升標準蓋碗,一次泡茶8克,剛好適合。

至於泡茶前要不要洗茶?

全憑個人喝茶心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山場正、工藝好,品質信得過的好茶,不需要洗茶。

又或者,從人性角度來看。

價格比較貴的巖茶,也很少聽到洗茶一說。

單泡接近500左右的牛欄坑肉桂,喝茶前沒幾人能舍得洗茶,錯過頭道茶湯。

更何況,在武夷山喝茶時,還有留『還魂湯』的做法。

洗茶之後,會缺失太多喝茶樂趣!

如果是按審評的規矩,110毫升標準蓋碗,投入5克幹茶足矣。

但評茶這類場合,更不應該洗茶了。

洗茶過後,會影響茶味判斷。

導致證據鏈缺失,更不應該!

《6》

據推測,這種用陶瓷杯直接杯泡的做法,更類似某種綠茶、花茶的沖泡主張。

不論怎麼看,巖茶還是適合功夫茶泡法。

用蓋碗,或者容量小一些的茶壺,逐次沖泡,逐道品嘗,風味更好。

大杯悶泡,並不能完整呈現出巖茶的香清甘活!

之前有茶友過來私信——除了周末以外,平時都沒機會喝巖茶怎麼辦?

『上班工作時,每到下午,總想著喝一泡肉桂提神。

但在上班時,用蓋碗泡茶太過惹眼。

換成玻璃杯、馬克杯去泡巖茶的話,又太浪費了,泡出來的茶味不是太淡,就是太濃,這該怎麼辦?

當時,給茶友分享了一個折中辦法。

喝下午茶時,到茶水間裡泡茶。

用蓋碗連續沖泡多次,將前5-6沖左右的茶水一次性灌入容量稍大的公道杯內。

回到工位時,可以直接舉杯喝茶。

為了追求儀式感,還可以將茶水分入品茗杯後,再去細品。

這種蓋碗連續沖泡法,得出來的風味會比大茶缸、馬克杯、玻璃杯泡茶,風味好上許多!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