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根、悶泡、坐杯、煮茶,這些喝茶易混的詞匯,你搞懂了嗎。《圖+文》

茶友提問

我用紫砂壺泡茶,要是沒有把水倒幹凈,是不是就叫做坐杯呢?

那它和悶泡有什麼區別呢?

茶友的提問中隱藏了沖泡時的3個問題。

水沒有倒幹凈,稱之為留根,而非悶泡和坐杯。

看到此處的您,是否能分得清『留根』、『悶泡』和『坐杯』的區別呢?

下文就逐一解答。

留根

留根,即在泡茶的時候留下一些茶湯,不要倒幹凈,目的是為了讓茶葉的滋味得以延續,風味沒有太大的起伏變化。

通常留根法,是有意而為之,目的性極強,就是為了讓茶更好喝。

在泡茶時,有兩種情況會用到留根法。

第一,煮茶要留根

煮老白茶,倒茶時不要把茶湯都倒幹凈,要留下1/5的母湯,以備續水之用。

這樣做可以保證每一壺煮出來的老白茶滋味甘醇、柔和,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如果每煮一壺茶,都把茶湯倒幹凈,茶湯的濃度會很快下降,茶也不耐泡,喝第一壺茶還帶有濃鬱的棗香、藥香,等到喝第二壺茶時就隻剩下粽葉香,到第三壺口感就會很清淡,沒有太多的滋味。

第二,玻璃杯泡茶要留根

用玻璃杯泡茶時,通常也會用到留根法,讓茶更好喝。

比如在用玻璃杯沖泡綠茶、白毫銀針、白牡丹這類茶時,我們也會留下茶湯,以延續茶葉鮮爽甘醇的味道。

如果前幾杯都把茶湯滴盡,到後面幾泡幾乎就沒味了,尤其是味淡的茶。

如果用白瓷蓋碗泡茶,不建議茶友們用留根法,最後幾滴茶是精華成分,如果沒倒盡,茶湯濃度不夠;如果用留根法,茶葉一直泡在水裡,等到下一泡茶的時候因為泡得過久而苦澀。

悶泡

悶泡,可理解為『悶+泡』。

悶,指的是密閉,使不透氣。

要形成悶的條件,一定是要有一個密閉的空間。

泡,即茶葉浸泡在水中。

我們平時所說的悶泡,就是加夠水之後,蓋上蓋子悶泡,至少3分鐘時間。

比如用紫砂壺、蓋碗這類有蓋的茶具,都可以達到悶泡的效果。

悶泡,其實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容易讓茶葉的缺點呈現。

比如有的老茶客喝茶,想知道一款茶有什麼缺點,就會加蓋悶泡,等到茶湯涼了,再倒出來品嘗,尋找茶葉的缺點。

有的茶友泡茶時,忽然有事要離開幾分鐘,沒來得及出水,茶葉悶泡在紫砂壺、蓋碗裡,把茶葉裡最最深層次的物質都激發出來。

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這種長時間悶泡出來的茶,不建議大家喝。

茶湯會變得苦澀、濃烈,極端影響喝茶體驗,簡直堪比現代版『十大酷刑』。

坐杯

從字面上講,『坐杯』就是讓茶葉坐在杯子裡。

實際上是等待茶葉中的物質析出,讓這些滋味物質均勻擴散而延緩出湯的時間。

平時我們泡茶時坐杯,往往是因為茶湯變淡了,喝在嘴裡沒啥滋味。

但看茶葉,它還沒有完全舒展,丟了又很可惜。

這時候,我們就會延緩出水的時間。

至於延緩的時間,要根據茶湯的濃淡情況判斷。

如果是沖泡巖茶,到第四泡時建議延緩10秒左右出水,茶葉和水多接觸一會兒,滋味釋放會多一些。

如果到了第八泡,坐杯的時間會更長一些,約1分鐘。

坐杯和悶泡,是不一樣的性質。

悶泡是瘋狂地讓茶和水長時間接觸,目的是讓茶葉的缺點暴露;坐杯是循序漸進的,目的是讓茶湯更好喝。

煮茶

煮茶,就是把茶煮著來喝。

煮茶過程中,茶和水直接接觸,經過短時間的沸騰之後,茶葉中的物質析出,溶於茶湯,形成獨特的風味。

『煮茶』、『悶泡』和『坐杯』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煮茶過程中水溫恒定。

坐杯和悶泡沒有恒定的溫度,水溫是不斷下降的過程。

同坐杯一樣,煮茶是為了茶湯更好喝,提高我們喝茶的愉悅感。

能夠拿來煮的茶,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上了一定的年份。

比如陳年的白茶適合煮著喝,而當年的新白茶不建議煮著喝。

這一點,也是煮茶的與眾不同之處。

『留根』、『悶泡』、『坐杯』、『煮茶』,這些容易被我們混淆的詞匯,您都明白了嗎?

分清這些詞,以後在茶桌上再也不同擔心自己鬧出烏龍了。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