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天氣太熱,沒心思吃飯。
隨手洗了一盤水果,有李子,有荔枝,有葡萄,就當是午餐了。
甜滋滋的水果,能增加許多幸福感。
正在吃著喝著,茶友發來一個視頻。
並說道:村姑,這個視頻你一定要看,槽點太多了,給你做素材。
呃,人在家中坐,創意天上來?
茶友說,是啊,某音上這些誤導新人的內容太多了,全是胡說。
在好奇心的趨勢下,點開了視頻。
首先,不得不說,其中的主播顏值很高,纖纖玉手,柔若無骨,非常漂亮。
然而,從她開始泡茶到出湯結束,自己的眉頭則越皺越緊。
不為別的,隻因全是『雷』。
那條視頻,幾乎囊括了茶圈中大部分耳熟能詳的沖泡誤區,結合起來看,堪稱劣質茶的沖泡『寶典』。
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名曰渾水摸魚,這位茶掌櫃玩的就是這招。
反正新人都是韭菜,真真假假摻和在一起,忽悠起來就方便多了。
《2》
視頻中,主播總結了5個泡茶訣竅。
第一,除了綠茶,喝其它茶類之前一定要洗茶,尤其是老白茶、老熟普。
真相是,大多數品質好的茶,都不用洗。
即便是存放了很多年的老白茶,只要品質好,也不必洗茶。
洗茶,顧名思義,就是清洗茶葉。
具體做法是,用沸水稍微浸潤茶葉,再將第一沖的茶湯倒掉不喝。
當然,說是洗茶,實際上清洗的作用微乎其微。
僅僅幾秒鐘的接觸,頂多隻能把表面上的浮塵洗去,卻洗不掉隱藏在內部的雜質。
比如,像是烏龍茶、紅茶等,有經過揉捻的茶類,呈條索狀,就算有臟東西,也被裹在了茶葉皺褶中間。
又比如,被存壞的白茶,會生出種種雜味、異味,或是沾染上灰塵,品質下滑。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洗茶確實能去除部分雜味,但也無法改變茶葉變質的事實。
所以,對於好茶來說,洗茶根本是多此一舉。
從產區、工藝到儲存,各個環節都是幹幹凈凈,每一泡都不舍得浪費。
如今,洗茶又演變成了醒茶、潤茶、發茶等,各種不同的叫法。
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相同的,不過是為了掩蓋劣質茶的缺陷罷了。
《3》
第二,泡茶的水溫不能太高,沸騰後晾至85℃左右。
曾經有段時間,茶圈中流傳著許多關於『泡茶水溫』的傳說。
有說嫩芽嫩葉的綠茶,不能用沸水泡,否則會破壞維生素的;
有說沖泡紅茶的溫度不能太高,不然茶湯容易發酸發苦,不好喝的;
還有說隻有老茶才能沸水泡,其它一律用溫水的……
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先是去了獅峰龍井村,看到當地茶農也是用沸水來泡綠茶,瞬間想通了。
綠茶殺青的溫度那麼高,那些不耐低溫的養分早就揮發了,區區沸水,何來如此大的威力?
再是分別用溫水和沸水,泡了白茶、巖茶、紅茶。
結果發現,用沸水泡出來的茶湯,香氣層次豐富,湯水稠滑、醇厚,更有內容。
而溫水泡出來的茶湯,香氣略顯單一,湯水的厚度也有所欠缺,沒有把好茶的風味完整地呈現出來。
至於那些被沸水沖泡以後,太酸、太苦的茶,必然是品質有問題。
好茶不怕沸水燙,才是至理名言。
況且,誰家茶桌上天天擺著溫度計,每時每刻都測量水溫呢?
這樣泡茶,豈不是要讓人看笑話。
《4》
第三,註水的時候,盡量不要碰到茶葉上,在蓋碗的4點鐘位置定點註水。
這個環節,是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
泡茶,無非是用水浸潤茶葉,如果不讓水碰到茶葉,那還叫什麼泡茶呢?
此外,在4點鐘位置註水,難道比5點鐘、6點鐘更好喝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茶不遇水,註定難以釋放充足的內質,定點註水,也隻會讓幹燥的茶葉漂浮起來,無法釋放茶味物質。
美則美矣,缺少實用性。
編造出所謂的『4點鐘位置註水』,無非是擔心劣質茶當中的苦澀物質太多,釋放太快,且耐泡度太低。
轉移視線的手段,實在高明。
不過,真正的好茶,可容不得這樣糟蹋。
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第一沖開始,就把沸水盡情澆註在幹茶上,最好是環壁註水。
用水流在蓋碗裡畫『の』,確保每一片幹茶,都能充分接觸到水,釋放養分。
不用擔心茶葉會被燙壞,好茶,沒你想得那麼脆弱。
《5》
第四,不要急著出湯,每一泡坐杯的時間都要延長5秒。
拜托,有點常識好嗎,真正的好茶,哪裡經得起這樣悶泡。
泡出來的茶湯,又苦又澀。
不過,如果是劣質茶,這樣的做法也就情有可原了。
理由很簡單,養分不夠,悶泡來湊唄。
正常情況下,用蓋碗泡茶時,在茶味沒有被泡淡之前,一律建議快出水。
因為好茶的內質充足,不需要悶泡,就能得到一杯香氣滋味飽滿的茶湯。
刻意悶泡,反而會讓茶葉當中的咖啡堿和茶多酚過量釋放,造成滋味濃釅苦澀。
但劣質茶的產區、工藝乏善可陳,營養物質匱乏,快出水泡不出太多味道。
若是這樣的茶湯被客人喝了,肯定會暴露真相。
而恰好悶泡能遮掩品質差的事實,實在太寡淡,悶一悶再出湯。
再不行,就拿去煮茶,用高溫壓榨,總不會沒味道了。
就像,臉上長痘痘,粉塗厚一點,以為人家就看不見了。
但是,懂行的人心裡都跟明鏡似的,根本騙不過。
《6》
第五,蓋碗裡的水不要完全瀝幹,留一些下來,平衡茶湯的滋味。
這個方法,在過去很常見,又被稱為『留根法』。
有些茶友擔心,茶葉泡著泡著味道就淡了,而前面又太濃,擔心風味失衡。
因此,想出了這個辦法,以為能讓每一沖的湯水都保持在一個相當的水平。
隻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現在,已經不流行『留根法』了,因為弊大於利。
留根,也就是讓少量的茶水留在蓋碗底下,繼續和茶葉進行接觸。
那麼,這部分的水,會不斷刺激茶葉釋放內含物質。
歸根結底,和悶泡沒有太大區別。
並且,蓋碗內部還會形成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兩泡茶中間間隔多長,悶泡的時間就有多久。
可想而知,其中包含的苦澀物質,有多麼充足。
它就像是『藥引子』一樣,讓後續的每一沖茶湯,都帶著極為濃釅的味道。
沖泡好茶,真心不提倡留根。
如果是內質不夠充足的茶,這樣泡,也隻是曇花一現,耐泡度不盡如人意。
泡好茶,還是瀝幹得好。
《7》
寫到這裡,長舒一口氣。
仿佛心中積攢的那些情緒,被完全釋放了出來。
果然,寫作是件很解壓的事情。
至少在自己的作品裡,可以說真話,講事實。
確實如茶友所言,整段視頻,全是錯的,幾乎沒有可取之處。
但是,說真話的後果,往往就是被人懷疑,有攻擊同行之嫌。
所以,有些時候,還是閉嘴得好。
乖乖喝茶,再努力寫一些泡茶的正確方法,從茶具到水溫,再到註水手法,盡量詳細。
大家看過之後,自然能分辨好壞。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