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聞廣東潮汕地區善飲工夫茶,其器物用潮州土話叫做沖罐《也叫蘇罐》,實際即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他們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那麼小品壺的泡茶方式又有哪些講究呢?
小壺茶的泡茶方式,是茶道中常用的泡茶法。
小壺茶法要求的層面比較多,地區間、個人間在作法、風格上的變化也比較大。
2.浸泡的時間是隨『臵茶量』而定的,茶葉放得多,浸泡的時間要短,茶葉放得少,時間就要拉長。
可以沖泡的次數也跟著變化,浸泡的時間短,可以多泡幾次,浸泡的時間長,可以沖泡的次數一定減少。
3.依上述『臵茶量』,第一泡大約浸泡一分鐘可以得出適當的濃度,第二道以後要看茶葉舒展狀況與品質特性增減時間,以下是幾項考慮的因素:
a、揉捻成卷曲狀的茶,到第二道、第三道才會完全舒展開來,所以浸泡時間往往需要縮短,第四道以後才逐漸增加浸泡的時間。
b、揉捻輕、發酵少的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後濃度增加已趨緩慢,必須增加更多的時間。
c、重萎凋、輕發酵的白茶類,如白毫銀針、白牡丹,可溶物釋出緩慢,浸泡時間應延長的更多。
d、細碎茶葉可溶物釋出很快,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後各道的時間應增加的更多。
e、重焙火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較同類型茶之輕焙火者為快,故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後愈多道應增加愈多的時間。
4.普洱茶、沱茶等之緊壓茶應視剝碎程度與壓緊程度調整浸泡時間,細碎多者參考上條d款;緊壓程度低者參考上條a款;緊壓程度高者,茶葉因浸泡才逐漸松散,所以時間宜長,並依舒展程度調整之。
5.將茶湯倒出後,若相隔時間頗長(如20分鐘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時間應酌量縮短,若屬二、三道,可溶物釋出量正旺,縮短的程度還要加大。
例如:緊揉成球狀的高級烏龍茶,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鐘即得所需濃度,放臵20分鐘後沖泡第二道,幾乎無需等待,沖完水,蓋上壺蓋,就可以將茶湯倒出。
前一道茶湯未完全倒幹,留下來的茶湯也會影響下一道茶的濃度。
6.練習時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湯,檢測自己一壺茶泡了四、五道以後,茶湯濃度是否控制得穩定。
後面幾道茶湯的顏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現象,若是同樣的湯色,滋味反而會顯得不足。
7.第一道浸泡的時間最好能在一分鐘以上,因為茶葉各種可溶於水的成分比較有機會釋出,這樣得出的茶湯比較能代表該種茶的品質,如果時間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隻有部分的物質溶出,較難反映該種茶的真面目。
二、三道以後,茶葉已被泡開,較無此顧慮。
8.第一道浸泡的時間要在一分鐘以上,那濃度太高、太低怎麼辦?
以『臵茶量』來調節。
這樣得出來的『臵茶量』在沖泡數道後,茶葉舒展開來還不致於擠在壺內伸展不開,茶葉擠在壺內太密,會有是不實際的,因為放太少,泡一、二道就要換一次茶葉,不方便。
9.控制茶葉浸泡的時間,可以使用向前讀秒的計時器,憑直覺判斷容易有誤差。
但盯著計時器看,好等時間一到趕快把茶倒出,也顯得太不可愛了,泡茶還要是用心,時鐘隻是輔助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