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兩年,圈內流行這樣的喝茶方法——用燜燒壺『燜』老白茶!
燜燒壺這個名字,乍一聽很洋氣。
實則卻是個老物件,在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從本質上看,算是升級版的暖水壺。
隻不過,保溫內膽從玻璃換成了金屬。
並且,外殼還換上了更時髦的裝扮罷了。
從喝茶經歷看,不建議用燜燒壺泡老白茶。
原因很簡單,內質豐沛的好茶放入壺內,加滿沸水後擰上蓋悶泡。
一悶就是一、兩個鐘頭過去了。
最後再打開,倒出一大杯飲用,且不說茶味被悶濃。
喝茶時,茶湯的爽口、甘香、鮮醇口感也大為遜色。
秋冬季喝老白茶,與其用燜燒壺,還是堅持用蓋碗逐次沖泡更好。
不過,蓋碗泡白茶,沖泡規律大致相同。
即,好茶別隨便悶著喝。
看過了這4點關於悶泡的危害,一切的答案將不言而喻。
《2》
一、包庇劣質茶
原料品質好、制茶加工到位的優質好茶, 茶味豐沛。
泡茶時,幹茶遇水剎那間,大量茶味會浸出。
哪怕隻有短短幾秒,也能泡出濃淡適中的甘醇茶味。
茶味物質積攢充足,家底厚實的優質老白茶。
從不存在快出水泡茶,茶味會寡淡不堪的顧慮。
用蓋碗沖泡時,大可選擇『秒出』,註入沸水後,立即倒出茶湯,片刻都不需要猶豫。
反觀那些主張『不悶沒味道』、『悶久一點更有味道』的茶葉,十有八九是心虛。
之前在網上買素材茶回來測評,就遇到過這樣的例子。
有一款『老白茶』《經鑒定是做舊的,加上了雙引號》,實物打開後很糟糕,梗葉粗糙,茶梗特別長。
嘗試著泡了幾沖,果不其然,連續用沸水快出水泡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淺黃色,茶味喝起來既澀口,又寡淡,絲毫沒有飽滿立體感。
隨後,特意增加了浸泡時間。
悶了半分鐘後再倒出茶湯,湯色明顯加深,茶味變得濃苦,營造出一種『假厚度』的錯覺,不至於寡淡乏味。
遇到這樣的茶,若你在泡茶時習慣了『逢茶必悶』,極有可能在無意間放跑了一款劣質問題茶!
《3》
二、導致泡茶燙手
很多茶客想不明白,有時候用蓋碗泡茶很燙手,為啥還會和悶泡扯上關系?
這與散熱規律有關。
當你往蓋碗內註滿沸水後,水位線停留在接近碗沿的位置。
此時,快速合上蓋。
用三指握碗法拿起蓋碗,迅速傾倒茶湯,並不會感到燙手。
因為大拇指和中指握在兩側碗沿上,食指摁著蓋子凸起處,固定合蓋開口角度。
此時,往外撇出去的碗沿,像一座安全島。
距離滾燙的碗身內壁,還有一定距離,短時間內自然不會讓你感到燙手。
然而,若是采用悶泡,情況立刻直轉而下。
註入沸水後,悶泡時間一長,沸水的熱量就會迅速往外蔓延。
到最終,熱量波及兩側碗沿,隻是時間問題。
當你坐杯悶泡時,不論用什麼法子去倒出茶湯,都會感到很燙手
手指頭一被燙到,還會影響泡茶動作的利落程度。
導致用蓋碗沖出一道茶湯時,動作磕磕絆絆,很不流利。
從這層角度看,為了防止蓋碗泡茶燙手。
除了要選對實用順手的蓋碗,還得離悶泡敬而遠之為好!
《4》
三、將茶味泡濃
用蓋碗泡茶喝,有著這樣的黃金茶水比例。
不同茶葉之間,搭配規律如下。
以標準容量110毫升的白瓷蓋碗泡茶為例。
沖泡白茶,不論新白茶、老白茶、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投茶量一概5克。
沖泡紅茶,正山小種、金駿眉、煙小種、老叢紅茶、九曲紅梅、坦洋工夫等,投茶5克足矣。
沖泡武夷巖茶時,默認放到8克,更能展現出正巖好茶的巖骨花香風采。
這些形形色色的茶水比例下,沖泡時間也有相應講究。
總體原則是,在茶味沒有被泡淡前,不需要悶泡。
前5-6沖,註入沸水後,迅速合蓋出湯即可。
一手拿著燒水壺,往下註水。
另一手拿著蓋子,輕靠在蓋碗旁,時刻準備著。
等註水動作結束,另一手的動作立馬跟著銜接,迅速合蓋出湯。
哪怕快速『秒出』,品質過硬的好茶,照樣能泡出香清甘活、鮮香醇爽、有香有水有韻味的美妙茶湯。
快速沖泡多次,茶味逐漸消耗, 泡出來的茶湯略顯變淡時,再適當坐杯。
真正的好茶,從來不急於一開場就悶著喝!
不然直接悶出來的苦茶濃湯,含有較多茶多酚、咖啡堿。
飲入口,又苦又澀,並不好喝。
長期喝多了這樣的濃重茶湯,還對健康無益。
腸胃不好的人,更是得慎喝濃茶。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建議將茶葉悶濃了再去喝!
《5》
四、損耗茶香
曾經有茶友提問。
蓋碗泡茶時,如果擔心茶味被悶濃泡苦,可不可以減少投茶量啊?
比如,投茶量減半。
蓋碗泡白茶時,隻放2-3克幹茶。
這麼少的投茶量,就算悶泡時間長一些,茶味也不會泡苦吧?
再不然,面對一杯泡濃成重口味的茶湯,喝茶時還可以加水稀釋呀?
對於這種做法,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的確,加水稀釋能解決茶味太濃的問題。
這樣一來,一泡茶的風味就變了,口感滋味下降。
固執於悶泡式泡茶,除了會將茶味泡濃外 ,還會影響茶香。
合蓋悶泡時,蓋碗內會聚集大量水汽,水汽不斷上湧,茶香不斷上揚。
兩者混合在一起,倒出茶湯後,再去揭蓋聞香。
蓋上聞到的香氣,清晰程度不高。
喝茶時,茶湯當中的落水香一早大量飄散,變得七零八落。
通俗來說,即喝起來沒有那麼香。
為了喝到又香又好喝的茶湯,還是別嘗試悶泡為好。
《6》
之前在直播間熱議過,喝茶時,哪一泡的味道最好?
很多人搬出的看法是,三沖四沖是精華。
當然,也有人偏愛頭道茶湯的清甜柔滑滋味。
青菜蘿卜,各有所好。
甚至,還有人覺得泡淡的尾水,細品起來格外耐人尋味。
餘香猶在,清清爽爽,喝茶過後喉間特別甘爽。
可見,一泡茶的風味層次,值得慢慢細品。
細水長流,青山不改,更能欣賞美妙風景。
若是大步流星,走馬觀花式看風景,情況則剛好相反。
類似將好茶悶著喝,悶泡之後,一泡茶的沖泡次數會大量減少。
原先能泡十來沖的茶湯,一次性濃縮成三、四沖濃茶,滋味就快速下降。
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囫圇喝茶,體驗感並不好。
極端悶泡法,是對好茶的浪費與辜負。
蓋碗泡好茶,浸泡規律上離不開先快出水,最後再適當坐杯悶泡。
『先快後慢』,更能欣賞一泡好茶的真風采!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