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文》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運河沿線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北京多個項目入選。

浙江

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中國的『十大名茶』 之首,具有1200多年歷史,她凝聚了西湖山水之精華和西湖茶人之智慧。

清乾隆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贊西湖龍井茶,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

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巖》

婺州舉巖茶,又稱『碧乳』,產於浙江金華雙龍洞附近的鹿田村一帶,為歷史名茶。

舉巖茶的制作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是唐五代時期的十大茗品之一,也是明清時期成為皇家的貢品。

綠茶制作技藝《紫筍茶制作技藝》

紫筍茶又名『顧渚紫筍』,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湖州市長興縣。

其名由唐代陸羽《茶經》中『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的記載得來,無論是形狀,還是顏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聖陸羽稱之為『芳香甘冽,冠於他境』。

綠茶制作技藝《安吉白茶制作技藝》

安吉白茶,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特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安吉白茶外形挺直略扁,形如蘭蕙,色澤翠綠,白毫顯露。

沖泡後,清香高揚且持久。

滋味鮮爽,飲畢,唇齒留香,回味甘而生津。

民俗《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又稱『徑山茶禮』『徑山茶會』,源於徑山萬壽禪寺,是寺院接待貴客上賓時的一種大堂茶會,是中國古代茶宴禮俗的存續,也是中國茶俗文化的傑出代表。

在江南禪院,舉辦茶宴以茶待客、以茶論道,成為寺院風尚,後流傳至日本,成為日本茶道之源。

廟會《趕茶場》

廟會《趕茶場》,浙江省磐安縣地方傳統民俗, 『趕茶場』廟會的『春社』時節《正月十五》,當地茶農盛裝打扮,來到茶場,祭拜『茶神』真君大帝,並在茶場內舉行演社戲,掛燈籠、迎龍燈等民俗文化活動。

2008年6月7日,廟會《趕茶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蘇

綠茶制作技藝《雨花茶制作技藝》

南京自古以來,雖非產茶中心,但南京在整個中國茶葉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雨花茶制作技藝包括:采摘、攤放、殺青、揉捻、整形幹燥、精制、烘焙等工序。

該技藝為師徒傳承方式,現有以第一代陸溁,第二代林雙貴,第三代俞庸器、王家榮,第四代黎志遐、趙杏華,第五代陳盛峰、陸葵香,第六代王亞侖等為代表的傳承群體。

綠茶制作技藝《洞庭湖碧螺春制作技藝》

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碧螺春也稱碧蘿春,俗名『佛動心』,為成品綠茶。

產於江蘇蘇州吳中區太湖洞庭山,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目前綠茶制作技藝《蘇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6個,區級代表性傳承人4個。

茶點制作技藝《富春茶點制作技藝》

揚州既是中國首個『淮揚菜之鄉』,又是中國第四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美食之都』。

地處得勝橋的富春茶社是『富春』之根,中華老字號、國家特級酒家、中華餐飲名店等國家級殊榮集於一身,國內鮮見。

被著名作家莫言譽為『一江春水三省茶』的魁龍珠茶,為富春獨創,濃鬱淳香,香飄萬裡。

2008年『富春茶點制作技藝』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這也是繼古琴《2008年》、雕版印刷《2009年》、剪紙《2009年》之後,揚州第四項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安徽

綠茶制作技藝《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屬綠茶烘青類,原產地為黃山市徽州區富溪鄉等地。

每年清明谷雨,選摘初展肥壯鮮嫩芽葉,經采摘、殺青、輕揉、烘焙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色如象牙,峰顯毫露,因『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

入杯沖泡湯色清澈微黃,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被譽為茶中珍品。

2008年,黃山毛峰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綠茶制作技藝《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產自黃山市黃山區,創制於清代光緒年間,太平猴魁制作技藝包括采摘、揀尖、攤放、殺青、整形、烘焙等六道工序。

太平猴魁外形扁展挺撥,色澤蒼綠勻潤,遍身白毫,主脈呈暗紅色,入杯沖泡後,芽葉緩慢舒展,並豎立成朵,宛如蘭花,湯色嫩綠明澈,香氣鮮靈高爽,滋味醇厚持久。

2008年,太平猴魁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紅茶制作技藝《祁門紅茶制作技藝》

祁門紅茶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清代光緒年間,祁門紅茶創制成功。

祁門紅制茶過程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大部分,其中初制有萎凋、揉捻、發酵、幹燥等工序,精制有篩分、切斷、風選、揀剔、復火、勻堆等工序。

傳統祁紅質量,全取決於手上功夫,所以祁紅又叫『祁門功夫紅茶』。

成品祁紅,外表色澤烏潤,條索緊細,湯色紅艷透明。

清香持久,獨樹一幟,被譽為『祁門香』。

2008年,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綠茶制作技藝《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分佈於大別山北麓,六安市裕安區黃巢尖周圍。

六安瓜片的制作由鮮葉采摘、扳片、炒片、烘焙采制工藝流程構成。

扳片是將采回來的鮮葉及時除掉芽和梗;炒制分生鍋和熟鍋兩道工序,嫩片火溫要高,投葉要少,動作要輕,出鍋要『潤』,老葉火溫低,投葉稍多,手勢稍重,出鍋要『翹』;烘焙分毛火、小火和老火三次,溫度逐漸升高,其中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

成茶單片葉制成,不含芽尖、茶梗,其外型大小勻整,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附有白霜,形似瓜子而得名。

湯色清綠明澈,味鮮醇回甘,葉底黃綠明亮,氣味清香沁人。

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河南

綠茶制作技藝《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

信陽毛尖茶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了本次申報。

信陽茶園分佈廣泛,茶產量巨大。

截至2020年,信陽全市茶園面積達215.3萬畝,茶葉總產量7.5萬噸,總產值130億元。

信陽茶歷史悠久,萌於秦漢,發展於隋唐,鼎盛於宋元,延續於明清,文脈傳承延綿不絕。

信陽茶制作技藝迭代更新,生生不息,從唐宋煎茶,明清泡茶,再到民國初期逐漸成熟,以『把子』為特征的『手工炒制信陽毛尖』。

信陽茶人運用采摘、攤晾、生鍋、熟鍋、初烘、復烘、撿剔等核心技藝,堅守百年工匠精神,做一杯好茶。

北京

花茶制作技藝《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藝》

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時采用福建烘青綠茶——春茶為茶坯,初制過程主要包括萎凋、殺青、揉捻、烘焙等工序。

這種深受京城百姓喜愛的花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蘊涵著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蘊,具有廣泛的市場。

2008年,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藝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花茶制作技藝《吳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藝》

始建於1887年的吳裕泰是國內知名的茶葉老字號,一貫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獨門窨制技藝,其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選擇、鮮花養護、玉蘭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熱、起花、烘培、勻堆裝箱九道工序。

隻采用春茶茶坯,堅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則』,在拼配中適當增加徽茶茶坯所占比例,並且運用『低溫慢烘』等獨門技藝,最終形成了吳裕泰茉莉花茶『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

2011年,吳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藝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安徽日報、揚子晚報、人民網、文匯報

———————-

制作 曹宇

編校 延晨 徐蓉

一審 桂艷 張莉

二審 義富 肖東

三審 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