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褐色老白茶是做舊的,那麼綠茶和咖啡色呢?扒一扒老白茶的真相。《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村姑陳有點沉迷某音。

每天總想點開看看,裡面的人又在胡說八道什麼。

李麻花說,感謝某音,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多的素材,未來一個月的文章選題都不愁了。

先前經常有茶友來問,你是如何保持日更寫文章的?

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

現在,終於可以給出一個肯定的答復了。

當然不會。

只要多上某音,素材管夠。

昨晚,我刷到一個視頻,說老白茶可以按照工藝,分為不同顏色。

還舉例了三種,第一,綠色的老白茶,是用了高溫殺青,雖然看起來漂亮,但沒有轉化空間。

第二,咖啡色的老白茶,是自然轉化的結果,茶葉隨著時間被氧化,從而呈現出咖啡色。

第三,黑褐色的老白茶,是渥堆做舊茶,不能喝。

鬼使神差地,點開了對方主頁裡的其它視頻。

滿屏的咖啡色老白茶,看得村姑陳忍俊不禁。

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2》

綠色的白茶,將來沒有轉化空間?

當然不對。

眾所周知,白茶的工藝簡樸,不炒不揉不殺青,以萎凋和幹燥為主。

日光萎凋,是將茶青薄薄地鋪在水篩上,離地70公分,讓它們均勻地接受陽光和風的作用,從而排出體內大部分的水汽。

同時,還能帶走多餘的苦澀物質。

不過,光是萎凋,白茶的含水量還無法達到國標中規定的『低於8.5%』。

所以,還需要進行烘幹,進一步地去除水汽。

技術好的制茶師,能讓成品的白茶,像是脫水蔬菜一樣新鮮。

把原來的顏色與條形,包括內部的營養物質,都盡可能完成地保留了下來。

故而,每每有人問起,為什麼你家的白茶這麼綠?

村姑陳都很困惑。

白茶不綠,那應該是什麼樣的?

就拿白毫銀針來說,古名綠雪芽。

這三個字,完美地詮釋了白毫銀針的外觀特點。

綠,指的是茶葉沖泡後,芽身呈現出嫩綠、鮮綠色;雪,指的是芽頭上覆蓋著濃密的白毫,瑩白如雪;芽,指的是它以芽頭為主,飽滿肥壯。

雖然叫作白茶,但實際上,還是綠色更顯眼。

由此,形成了以綠白色為特點的春白茶,以及以綠為主的五彩色的秋白茶。

若是在良好的儲存條件下,自然陳化,它們的顏色,依然會呈現出綠色。

尤其是高山白茶,海拔高,溫度低,所蘊含的葉綠素含量豐富。

按照嚴格要求儲存起來,三五年以後,葉綠素減少得並不太明顯。

隻不過,比起新白茶時期的鮮綠,略顯黯淡和陳舊,轉化成了黃綠、深綠、灰綠等。

而那些僅僅憑借『白茶看起來很綠』這一點,認為其是高溫殺青的產物。

這些所謂的磚家們,有科學依據嗎?

如果有,請留言。

《3》

咖啡色的白茶,從何而來?

前面提到,正常工藝下的白茶,應該是綠色。

最天然的制茶工藝,理應讓茶葉原模原樣,原汁原味。

但想把養分大量保留下來,包括讓茶葉呈現綠色的葉綠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僅要滿足茶青原料好,還得遇上一位技術精湛的制茶師。

唯有這樣,才能讓白茶保持翠綠自然的色澤。

事實證明,在當下的浮華世界裡,能真正沉下心來,鉆研做茶,認真修煉技術的人,實屬不多。

更多的人,是半路出家,急功近利。

做茶的時候,有可能因為日曬時間太長,讓茶青暴曬了,葉綠素大量受損;

也有可能因為攤得太厚,導致茶青渥堆,過度發酵,茶黃素和茶紅素大量生成,便做出了紅褐色、咖啡色的白茶來。

還有可能是烘幹時,溫度太高了,平白損耗了葉綠素。

總而言之,由技術不好的制茶師,所出品的白茶,品質堪憂。

有的商家,比較老實。

把這些渥堆的白茶,視為自己疏忽大意的瑕疵品,按照真實的年份,合理的價格來銷售。

但還有一些商家,本就是奔著渥堆做舊茶葉而來。

因為隻有把茶葉做成咖啡色,才能讓新白茶變得搶手,賣出老白茶的價錢。

基於這個目的,做舊的過程中,茶葉內質大量損耗,堪稱經歷了『滿清十大酷刑』。

不僅有渥堆,暴曬和高溫烘幹,都是做舊茶的常用手段。

最後做出來的茶葉,內質少得可憐,用蓋碗泡,基本上泡不出什麼味道。

換成悶泡或者煮茶,才能勉強有茶味。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茶掌櫃提倡悶泡老白茶,或者推崇把老白茶煮著喝。

被做舊折騰得體無完膚的白茶,養分稀少,正常沖泡,豈不是露餡了?

《4》

黑褐色的老白茶,與咖啡色老白茶同理。

如今,那些認可咖啡色、黑褐色老白茶的人,他們的理論基礎,是普洱熟茶。

因為老普洱熟茶,是黑乎乎的,幾乎見不到一點綠色的。

所以,以為世界上所有的老茶,有年份的茶,都應該一脈相承,呈現出黑黢黢的模樣。

有了這個理論做支撐,他們在買老白茶的時候,會控制不住地被那些咖啡色和黑褐色的老白茶餅吸引。

最後,爽快下單。

殊不知,全都是做舊茶冒充的,一挑一個準。

其實,這是大部分不懂白茶或者剛入門白茶的人,所擁有的通病。

把其它茶類的標準,原封不動,照搬照抄到白茶身上。

看多了老熟普餅,就覺得老白茶也應該是這樣,越黑越好。

顏色越暗,代表轉化越到位。

但是,白茶與熟普最大的區別,就是工藝。

同時,工藝也是六大茶類的劃分依據。

白茶微發酵,不殺青。

而熟普不僅有殺青,發酵程度也比白茶高得多。

從工藝上看,熟普應該被劃入黑茶,它的關鍵步驟是渥堆。

根據某度百科的介紹,渥堆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後灑水,上覆麻佈,促進茶葉酵素作用的進行,使之在濕熱作用下發酵24小時左右,待茶葉轉化到一定的程度後,再攤開來晾幹』

我們再結合上文中所提到的白茶工藝,就會發現,兩者大相徑庭。

白茶不能厚堆,更別提灑水發酵了。

然而,如果說做舊茶是以白茶為原料,用黑茶工藝制作,又不夠準確。

一來,做舊茶沒有殺青;二來,做舊茶的發酵程度比熟普低。

因此,它隻是某些人為了牟取暴利而誕生的『怪物』罷了,上不了臺面。

沒有營養價值,更沒有收藏價值。

這樣想來,也挺可憐的。

《5》

很多時候,事實勝於雄辯。

大家不相信白茶在多年以後,仍然會保持綠色,那是因為沒有親眼見過。

隻是從賣做舊茶的商家手裡,買到了以為是真,但其實是假的『老白茶』。

所以,學茶的路上,最忌諱的就是人雲亦雲。

有些茶友,為了快速喝懂白茶,聽了太多謠言。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喝茶,最重要的是態度謙和,不急不慢。

或許,新手成長的速度,比那些自稱『老茶客』的人更快。

因為他們懂得放下,願意接納新知識。

而不是原地踏步,故步自封。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