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續寫浉牌白茶——信陽白茶傳統制作技藝。《圖+文》

位於中國江北茶區信陽始於唐朝就開始生產茶葉。

早在兩千三百多年唐代茶聖陸羽《茶經》有雲『淮南茶,光州上』,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稱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的傳統制作技藝在周開啟這一代茶人身上得以傳承和發揚,周開啟是做茶葉的生意人,受信陽毛尖技藝潛移默化,周開啟也對信陽白茶制作技藝情有獨鐘,於是大學畢業後拜師學藝到福建福鼎各個茶廠主要從事手工制作白茶,後來自己回到信陽種茶樹、制茶,至今仍采用純手工制作信陽白茶的傳統技藝。

2022年

信陽白茶傳統制作技藝『產學研』基地

近日,記者沿著崎嶇蜿蜒的山徑一路向前,途中經過連片翠綠的茶園,一縷茶香縈繞著大山,不僅深深融進浉河港人的生活裡,更悠悠飄向了遠方。

黃廟村白茶山上茶香四溢

浉河港鎮黃廟村及周邊地理環境適宜種植茶樹,常年雲霧繚繞,空氣新鮮,負氧離子高有利於茶樹的生長,而且歷來有種茶制茶的傳統。

相傳,在黃廟村上曾有座寺廟,僧人們在寺廟周圍種上茶樹,每逢清明時節采摘以茶為飲,以山泉泡之,也是黃廟村最早開始人工種茶、采茶、制茶的歷史。

現如今的浉河港黃廟生態茶廠生產的信陽白茶,大部分為國內銷售,因此對茶葉的品質要求非常高。

為了全面掌握制茶技術,周開啟每年多次前往福鼎、政和、建陽等地茶場學習取經。

後來,周開啟任浉河港黃廟生態茶廠的茶葉技術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茶園和茶廠大部分被荒廢,昔日熱鬧的景象不再。

如今,這個由荒廢閑置多年的村裡小學改造僅存留下來一座茶廠。

這座茶廠廠名叫浉河港黃廟生態茶廠,目前,該茶廠仍采用純手工制作信陽白茶茶葉的傳統技藝,具有較高的文化底蘊。

而浉河港黃廟生態茶廠的負責人,正是周開啟。

其茶廠生產的信陽白茶,也就叫浉牌白茶。

精挑細選每一片茶葉

浉牌白茶位於浉河港黃廟村境內,海拔400米左右,周邊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生態環境良好,是種植茶樹的理想之地,在這漫山遍野的茶樹中,其中周開啟家擁有20餘畝茶園。

『我家這片茶園,由荒廢的茶園改建而成,傳承了以前的管理模式,比如不打藥,施有機肥,堅持手工制作純天然的信陽白茶。

在本村都是非常有名氣,每年都有慕名而來的茶客上門購買茶葉』周開啟說。

茶樹四季常綠,一株成年茶樹長有很多葉子,但不是每片葉子都可以用於制作茶葉,必須等待春季茶樹長出新葉,挑選頂端上幼嫩的葉芽,方可采摘制茶。

而且這種葉芽,還必須生長於清明前後,要在無雨的清晨采摘,可見這種葉芽之稀少。

每道工藝都匠心獨運

信陽白茶創始人周開啟介紹,制作信陽白茶要經過采摘、萎凋、烘幹等多道工序,一環扣一環,每道工序都不可少,也不能打折扣。

因為是純手工制茶,制茶過程中,還必須講究『看天做茶、看茶做茶』,隻有如此這般反復循環,才能讓制作出來的茶葉香味富含茶道精神和人文地理特色。

原生態茶葉更加富含茶氨酸,讓手工制茶更加蘊含茶文化。

『所謂萎凋,就是新茶采摘回來後,將其攤開放在篾曬墊上,中途禁止翻動。

自然萎凋48個小時以上,使茶葉的香氣慢慢地散發出來』周開啟說。

烘幹是制茶最後一道工序,將待定型的茶葉剩20%的水份時,炕頭下的火溫讓茶葉緩慢脫水而不焦葉。

每隔5分鐘翻一次茶葉,持續30分鐘即可讓茶葉烘幹。

『信陽白茶傳統制茶技藝源於浉牌白茶基地內,浉牌白茶如今為信陽白茶傳統制茶技藝,很好地保護了信陽的茶文化遺產,為後人留下寶貴財富』周開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