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進化論是什麼?有人說是進入普洱茶世界的一把鑰匙。《圖+文》

茶葉進化論是什麼?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各有不同的答案。

每個人與茶葉的經歷不同,對茶葉進化論的感受就不同。

本文由一位曾經的普洱茶門外漢自述,值得閱讀。

茶葉進化論是帶領我進入普洱茶世界的鑰匙

文/家恆

茶葉進化論是什麼?

對於我來說,是一把帶領我進入普洱茶世界的鑰匙。

因為在擁有這把鑰匙之前,我對普洱是「想得,卻不可得」。

1 不敢碰普洱茶的茶小白

對許多茶都感興趣,唯獨普洱不敢碰。

不敢碰的原因,一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樣的普洱茶才是好茶,二是因為市場太過復雜,令人畏怯。

其他茶類如烏龍茶、白茶,依靠表層的香氣滋味和入口的茶湯感受,便能比較簡單地挑選出一二,而普洱茶,同樣的方法卻很難套用。

對於一介小白來說,買茶要麼上茶社實地品飲、要麼上淘寶挑選、要麼逛茶博會。

當所在的城市沒有什麼專門的普洱茶店時,後兩者便成為主要選購渠道。

上淘寶搜普洱茶,搜了幾頁,挑選了一些感覺比較靠譜的店鋪。

下單等待品飲,結果往往不盡人意。

茶博會亂逛一通,逢攤位便坐下品飲,聽專員介紹,也是半懂不懂。

俗話說,好茶自己會說話,但能直接打動我的普洱茶,卻不多。

當一個人沒有任何理論系統支持的時候,他所能憑依的,無非是身體的直覺感受,但對於普洱茶選購實戰來說,這級別簡直是戰五渣。

2 工藝多樣,大師頻出,看得人眼花繚亂

普洱茶市場的一大特點便是五花八門的工藝。

早些年,有人說殺青要保留酶活性,否則就沒有酶促氧化,就不能越陳越香。

一喝到這樣的茶,卻往往是青草氣撲鼻;若是有些年份的,也是寡淡無味。

近些年,有人說炒茶時溫度不能太高,否則茶不會香甜適口。

一喝到這樣的茶,香氣滋味馥鬱,喝多了卻感到韻味有點不足,且有點刺激。

與此同時,又有人說普洱茶一定要殺熟殺透,這樣才不刺激。

殺熟了的茶也才能夠越陳越香。

對於一個小白來說,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這尚且是生茶,普洱茶還有熟茶。

起初喝熟茶,在一些茶友的引導下,喝的且是些有年份的熟茶。

茶湯一入口,隻覺味道難聞,滋味苦澀,湯色黑乎乎的也不甚討喜,但見同桌人滿口稱道,也不好多提意見。

在茶博會上看見各家品牌,有主打自己工藝的,有主打自己品牌的,還有些主打山頭的,逐一去喝,也很少遇到一入口就令人欣喜的。

傳統大堆發酵,有人說堆味重;離地、小堆、竹筐等新型發酵工藝,喝起來沒了堆味,滋味卻有點淡薄。

山頭熟茶,也喝不出什麼門道來。

與熟茶相比,老生茶是要好喝多了,但好的老生茶,要麼難找,要麼太貴,還有假茶風險。

以前鄧時海說普洱要「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但對於我這樣一個隻想找些好茶喝喝的人來說,藏新茶不實際,老茶不好找又太貴,熟茶也沒喝到感覺靠譜的。

這兩年,市場上忽然又有說生茶不是普洱茶的,還有說熟茶致癌不能喝的,怎不令人一臉蒙逼?

3 山頭林立,價格混亂的市場現實

普洱茶自1990年代港臺人士開始來復興後,到了2007年,吹得老高的市場價值突然就崩盤。

此後,山頭崛起,冰島、昔歸、老班章等名稱逐漸為人熟悉。

市場迎來了一次改朝換代。

當名山頭的論調被打響,各色山頭紛起。

自此,班章的霸氣、易武的香揚水柔、冰島的冰糖甜韻等,好像有了點道理。

江湖有言:「班章為王,易武為後,景邁為妃」傳為一時佳話。

普洱茶被分成了臨滄、易武、勐海三大片區,每片區各有不同山頭和細分法。

臨滄有東、西半山;易武有花香帶、蜜香帶、原野香帶;勐海有佈朗、勐宋、南糯、帕沙等。

當茶餅打上了山頭和村寨的名子,每個村寨還都能說出那麼一點不同,情況卻是更為復雜。

普洱茶那麼多村寨,左看右看,想喝懂普洱茶,先得來份民族學和地理學?

山頭林立,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更恐怖的是價格混亂。

名山老寨的茶,一年一年飆上天價;淘寶上一搜,九塊九包郵的冰島、老班章卻大有人在,還是「茶農直銷」。

新聞報導,部份山頭設起了關卡嚴防外地鮮葉進入;去年要想做冰島茶,還得憑證。

真茶與假茶,是名份之爭,也是價格之爭,但茶葉是喝進去的東西,品質之爭卻甚為少見,仿佛只要是真的名山名寨茶,品質就無話可說。

產地與品質的捆綁,怎麼想都不太對勁。

以致於在普洱茶自媒體上,還有了「普洱茶該選擇品牌還是山頭?

」的爭論。

4 為什麼茶葉進化論是一把鑰匙?

普洱茶的現實是如此魔幻和復雜,令許多人望而卻步,我便是其一。

直到有一天,喝到一款普洱生茶,入口馬上驚艷。

制茶人是李揚老師。

李揚何許人也?

最早得知,是在茶業復興的署名文章上。

後來知道李揚老師自己做茶去了,還開設了普洱茶的課程,便感到十分興趣。

李揚 茶葉進化論創立者

喝,一款一款喝。

從生茶到熟茶,再從熟茶到生茶。

閱讀茶品信息,逐一品飲對應,漸漸感到普洱茶不僅好喝,而且還有理可循了。

李揚老師的茶,依據理論制成。

茶葉進化論是我接觸到第一個邏輯自恰、實用,並且有結果可檢驗的茶葉知識體系。

茶葉進化論所解決的問題,不止是一款茶為什麼好,而是這個茶為什麼好、又什麼是「好」。

李揚老師擁有七年茶學經驗,卻與許多學院派的老師不同,不拘泥於傳統的理論局限,而敢於跨學科創新。

不高談闊論,而是實地做茶,用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理論,並將這套知識體系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李揚老師認為,好的普洱茶必須能夠越陳越香。

為了讓普洱茶能夠越陳越香,就必須要讓茶葉擁有大量的活性物質,而為了讓茶葉有大量的活性物質,原料就必須要采用大樹茶,工藝就必須要是正確工藝。

「活性,決定了一款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潛力。

」李揚老師說。

這是因為普洱茶的陳化,是一個以活性替換醇厚度的過程。

茶葉進化論,正是以活性為基礎,展開「什麼是好的普洱茶」的一系列論證。

5 解開古樹茶與山頭風格的密碼

樹齡一直是普洱茶江湖上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一餅茶,動輒三五百年的茶樹,瞬間就令人有了歷史的遐想。

但在茶葉進化論這裡,樹齡卻沒什麼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農業規律。

大樹茶的品質為什麼好?

就是因為符合了農業規律。

什麼是農業規律?

就是營養供應與產出的比例,就是茶樹的大小、種植的密度、土地養分的供應和人們管養的方式。

科學的解釋,瞬間令人豁然開朗。

面對普洱茶山頭林立的現狀,茶葉進化論則從品種入手,認為茶葉的風格主要來源於品種。

不同山頭之所以滋味不同,根本原因就在於茶樹品種的不同。

李揚老師在課上說,雲南茶樹品種可簡單分為兩類:勐庫大葉種茶區、非勐庫大葉種茶區。

整個雲南,除了西雙版納,都屬於勐庫大葉種茶區,甚至在邊境之外的緬甸,都有勐庫大葉種的分佈。

只要茶樹品種屬於勐庫大葉種,茶葉的風格就有相似的特點。

非勐庫大葉種茶區的西雙版納,則可依瀾滄江劃分為易武綠芽茶和勐海大葉種兩大區塊。

勐海大葉種又可分為以南糯、巴達為主的澀底甜茶區、以佈朗山為代表的苦底甜茶區、以小勐宋至曼興龍邊境一帶的苦茶區三類。

山頭林立的背後,原來是茶樹品種的不同!如果從傳統的山頭分類法下去看,將很難歸納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從品種概念下去看,茶葉風格分類則一目了然!

了解了品種風格,再去看市場概念,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

6 從馴化來考察雲南茶樹品種的思維方法

為什麼雲南會出現這樣的茶樹品種分佈呢?

原因要到歷史裡去找。

李揚老師認為,茶樹品種的形成源於人類的馴化。

為什麼雲南到處都是勐庫大葉種?

因為勐庫大葉種源於漢民族的馴化,是沿著茶馬古道的經濟流動,逐漸分佈在滇西南乃至緬甸的一種人類文化的產物。

為什麼西雙版納不屬於勐庫大葉種茶區?

因為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西雙版納與雲南其它地區,既不屬於同一個政治轄區,也不屬於漢民族審美的范圍,而是傣泰民族的活動范圍。

直到1729年大清皇朝改土歸流,瀾滄江東岸的勐臘才逐漸有漢人進入。

此後茶樹受到漢人審美影響,傣族與漢族審美互相融合,才馴化出了現今的易武綠芽茶。

勐海的茶樹品種分佈,仍然沿襲這個邏輯。

從澀底甜茶、苦底甜茶到苦茶,依次反映著兩種審美融合的程度。

為什麼佈朗山苦底甜茶偏多?

因為佈朗山受漢族審美的影響更小;到了滇緬邊境一帶,苦茶變多,正是因為傣族審美影響更大!

運用歷史眼光來看雲南茶樹品種的形成,探究其底層邏輯,很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概念,馬上就清晰了!

7 熟茶發酵的本質:活性替換醇厚度

市場上的熟茶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工藝和山頭都有。

如果沒有清晰的概念,就很難把握一杯即將入口的普洱茶的品質。

大堆發酵、離地發酵、小堆發酵……不同的發酵工藝,究竟有什麼區別?

李揚老師從熟茶發酵中微生物活動的情況來入手。

大堆發酵由於堆子大,微生物環境穩定,但貼地層容易產生低溫雜菌,於是容易有堆味;離地發酵沒有了貼地層,低溫雜菌不易生長,所以解決了堆味;小堆發酵可以降低成本,有利於高級原料加入,但堆子小,生物環境較不穩定,品質較難把控。

熟茶發酵的本質是以活性替換醇厚度,這點與越陳越香的原理相同。

決定熟茶品質上限的,是原料的活性程度。

如果原料活性不好,熟茶的品質就會受限;如果工藝不能有效地將活性轉化為醇厚度,就會浪費很多活性,這樣即便原料再好,發酵出來的熟茶品質也很難有所提升。

隻有當原料與工藝都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這樣的熟茶才足夠優秀。

李揚老師還依據微生物原理,自己研究了一套發酵技術。

形式與傳統大堆無異,但由於能將原料的活性有效轉化為醇厚度,工藝的下限就能提高。

與此同時,還解決了大堆發酵容易產生的堆味問題。

理論與實際並重,這是茶葉進化論可以觸摸且更令人信服之處。

8 你以為這是一堂品鑒課,其實這是一堂思維課

如果不是遇上茶葉進化論,那麼我對普洱茶的認知依然會受到市場上的各種影響,不知道什麼是好的普洱茶,隻能依據自己的經驗去盲目摸索。

但是要摸索到李揚老師這樣的程度,基本不可能。

茶葉進化論的課程雖然是針對普洱茶的,但卻又不隻局限於普洱茶,誠如李揚老師一開課就講到:「你以為這是一堂品鑒課,其實這是一堂思維課。

這個思維,是關於茶學系統的反思,是關於「什麼是好茶」的探索,是茶學跨學科研究的嘗試,也是普通人想學喝茶、喝懂茶的一把鑰匙。

我,便因為這把鑰匙而進入了普洱茶的世界。

——

茶葉進化論,進入普洱茶審美核心圈。

歡迎關注【茶葉進化論】公眾號,了解更多普洱茶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