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陶瓷茶倉造型的主要因素。《圖+文》

影響陶瓷茶倉造型變化的因素很多,首先是陶瓷的制作工藝,其次是各個歷史階段的飲茶方式和生活情趣,再就是審美觀念等方面,這些因素共同影響著陶瓷茶倉造型中的線型、畫面、體積、色彩、肌理等形態面貌。

陶瓷制造工藝對造型的影響

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合稱(還包含著介於二者之間的拓器)。

陶瓷是人類最早運用物理和化學方式改變物料性能而燒制的器皿。

陶與瓷的界限,一開始並非截然分明,盡管它們之間的物理形態與化學特性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簡單地說,陶器是粘土在較低溫度下燒制成型的泥制品;瓷器是以瓷土或瓷石為原料、高溫燒成技術和施釉的結果。

陶瓷在制作工藝中,大多數采用的都是很多已知的礦物質,其中多為矽酸鹽礦物。

從造型設計構思到制作出成品,必需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實現,因為形體與式樣分為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大類,廣泛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茶類植物共有30屬500個種,其中中國有14屬397個種,到唐代以後,中國因茶樹的品種、種植、加工規模不斷擴大,漸漸地形成了延續到現在的六大茶系:其中包括以龍井茶、六安瓜片為主的綠茶,以白牡丹、白毫銀針為主的白茶,以霍山黃芽為代表的黃茶,以鐵觀音、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的青茶,以普洱茶、六堡茶為代表的黑茶和以荔枝紅茶、祁門紅茶為代表的紅茶。

人們在食用茶葉時主要是飲其茶汁,歷史上飲茶的方式主要有庵茶法、煎茶法,點茶法、沖泡法四種,因茶葉類別差異對儲存功能以及飲茶方式對茶葉形狀有不同的要求,再加上人們對茶的文化精神追求,從而影響了茶倉的造型形態。

茶葉形態變化

唐代以前的茶葉形態主要是茶餅,制茶的方式是將鮮茶葉進行蒸熟,而後將熟葉搗碎,再壓制成餅,最後串起烘幹,其儲存茶餅的器物不外呼鍋碗瓢盆。

唐代以前的飲茶方式在史料上都無從考證,但一般都認同庵茶法,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六之飲》中證實了庵茶法這一說。

飲用方式是將茶餅搗碎後放置於茶罐中,使用開水澆燙或是浸泡,再撒一點蔥薑調味,這樣的飲用方式對茶倉的要求不高,大都是擊和罐類。

到了唐代,飲用方式以煮茶法為主,也稱煎茶法。

其方法是把茶餅搗碎放置腹中煮,經過三沸後再飲用,煮茶法較之庵茶的過程要復雜多,同時,隨著市井生活的豐富和文人雅士的參與,茶事活動中茶的品評技法、操作手段、品賞環境的文化功能不斷增強,茶不僅成為皇室和達官貴人的高級飲料,而且也是百姓『人家一日不可無』的生活用品,茶文化向民眾普及,大多數茶人都選擇了造型美觀、制作方便、經濟實用的瓷茶具,前人開始非常重視茶具在飲茶活動中的作用。

在茶道活動中,還逐步形成了不少帶有一定儀式化的禮節。

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鳳凰三點頭』,這個禮儀中,泡茶的人在沖茶時需要反復斟酌三次,從而表示對客人的三鞠躬歡迎;放置茶壺時,如果用壺嘴正對著客人,那就表示請來者離開。

在唐代就有很多關於茶話會(也被喻為『神仙會』)的傳世作品誕生。

出身於蘇州的明代四大才子-一文微明終身酷愛茶事,寫過一百多首茶詩,其許多畫作裡以茶為主題,其中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惠山茶會圖》『如圖所示』,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清明時節,文微明與其友人在江蘇無錫的惠山遊覽時的茶話會場景。

畫中桌子的旁邊架好了茶爐,兩名童子正在佈置茶具和準備煮茶。

在茅亭右邊的小路上,兩位林中散步的友人似乎在等待上茶。

點茶法始於唐代晚期盛於宋代,點茶法是茶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飲茶方式,方式是將水與茶相交融於茶碗之中,調成糊狀,再註入沸水,並使用茶笑在碗中進行攪拌。

宋代十二種茶具:茶焙籠、茶臼、茶碾、茶磨、瓢、羅合、茶刷、茶盞托、茶盞、茶憲、茶巾、湯提點,相比以《茶經》為代表的二十餘件唐代茶具,在數量上更加精簡、造型愈發美觀、制作更加精良。

『沫成華浮,煥如積雪,嘩若春敷』,描寫了茶湯泡沫的魅力一如白雪和春華,飲用之後有『合神調內』的功效。

宋人將品飲上升到聞茶香、觀茶色、品茶味、悟茶道的藝術境界,而藝術性的鬥茶行為,將點茶法推向了高潮,鬥的是湯色和湯花。

茶文化已成為整個社會流行的一種禮儀和時尚,這直接影響到五大官窯與各地民窯的陶瓷茶倉造型。

元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元曲、元雜劇盛行在茶樓、茶館子裡,在當時仍有采用點茶法飲茶的,但社會的動蕩、蒙古人的豪放,最終擯棄了繁雜精巧的點茶法,在後世幾乎都是采用直接沸水沖泡。

景德鎮出土有大量官府樞府窯瓷器,卵白釉印花茶盒高貴典雅,清新自然如新。

江西高安窯藏出上的青花雲龍紋荷葉蓋罐,荷葉形蓋面上以青花勾繪葉筋,間有遊魚,給觀賞者以聯想,頗見意趣;因蓋作荷葉式得名,廣口、短直頸、圓腹、圈足;罐口上覆蓋以淺波曲線構成的荷葉狀蓋,蓮莖或寶珠作鈕,到明永、宣時荷葉蓋的蓋邊弧曲度加大,作向上翻卷狀,蟠龍形鈕。

明代的飲茶方式,人們普遍飲用的是與現代炒青綠葉茶相似的芽茶。

散茶的流行也改變了茶具的形制,茶葉的包裝因此有了新的面貌。

明代儲存茶葉時,常在茶瓶內放以碧葉,口部封裝也包以青碧。

小瓶用來分藏茶葉,因為大瓶所裝茶葉量多,方便存放。

成化鬥彩花紋復雜且多變,造型也有一定的規定,具有它自己獨特的一面,這種瓷器,一般通體以鬥彩裝飾,底心青花楷書『天』字而名,系明成化時景德鎮窯燒制的宮廷禦用珍品。

在崇禎年間,青花茶葉有著自己獨有且高貴的社會地位,並且盛放茶葉的罐子地位也是很高的,做工也十分精致,有著統一規定,上面都是用青花來繪制圖案,馬鞍部均飾方形招牌,其上分別書『上品』、『香茶』字樣,在沖泡手法和茶葉的包裝上面都和明代相差無幾,同時盛放茶葉的罐子也和明代沒有太大的差別,依舊是青花瓷和紫砂器為主,隻不過較過去相比,罐子的形態越來越多變,樣式更加精美,並且越來越註重其他藝術的同時加持,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多茶類的出現和迎合帝王酷茶,又將茶倉的藝術品鑒提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結語

清代青花山水紋蓋罐,頸加高,圈足與鼓圓腹之間微內斂,清秀剛勁;青花山水畫成就最高,受晚明以來浙派山水畫影響,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茶葉的外包裝開始強化,並在包裝上出現了大量的廣告宣傳內容。

綠色的茶芽,湯清新、芽似立、香外溢,以白瓷襯之,更顯得賞心悅目,味馥鬱飄香,因此明清時代流行白瓷茶具,瓷色潔白,器形貴小。

瓷都景德鎮所生產的白瓷、青花瓷馳譽世界;浙江龍泉青瓷和福建德化青瓷等也都享有盛名,當時還新創了鬥彩,采用了印花、貼花、雕花等工藝技術,使生產的茶具千姿萬彩,各式各樣。

明代中期以後,又逐漸形成了用瓷茶壺和紫砂茶壺沖泡茶葉的風尚,古色古香的紫砂茶倉相配而流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