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煮壺老白茶暖暖身,鐵壺、玻璃壺、養生壺怎麼選?《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早起來,發覺降溫了。

一場夜雨,三下五除二就驅散了秋老虎的燥意。

取而代之的,是更涼爽的秋風,更清透的秋光。

一場秋雨一場寒,果真不虛。

降溫天,很適合煮茶。

趁著國慶假期的尾巴,宅在屋裡不出門。

煮一壺茶慢慢消磨慵懶的午後,再舒坦不過。

提到煮茶,早些年有朋友給我們送了一把日式鐵壺。

當時,這種日式的鑄鐵壺在朋友圈特別流行。

恰逢朋友回國,就給我們寄來了一把。

拆開快遞,那把壺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很有質感。

但談到煮茶,從經驗看,鐵壺不適合直接煮茶。

再擴大范圍來看,但凡金屬材質的茶壺,都不適合直接與熱茶接觸。

《2》

鐵壺不適合煮茶的原因有很多。

先說重點,鐵壺內壁的金屬元素,容易與茶湯當中的茶味物質《比如多酚類》發生反應。

最終結果是,破壞茶湯原味。

不僅會導致茶水的爽口程度下降,還會讓茶湯顏色發暗,偏暗沉。

另外,從實用感受看,鐵壺的表現也不能拿高分。

一方面,鐵壺是很難保養的。

稍有不慎,就容易生出鐵銹。

像朋友給我們寄來的那把日式壺,收到後隻是嘗試性燒了兩、三次水,用來泡茶喝。

後來發覺,它的燒水速度著實太慢。

燒水泡茶,遠不如用電加熱的不銹鋼燒水壺實用。

於是就閑置下來, 沒有專門擺回包裝箱內,而是放在架子上當擺設。

料不到,小半年過去後。

再打開往裡看,裡面竟然生出了一層紅鐵銹!

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沒記錯,明明上次用完後,已經將底部的水漬擦幹了呀,為什麼還會生銹?

請教了懂行的熟人,才知道是氣候問題。

福州這邊,空氣太潮濕了。

尤其是梅雨季,四周空氣仿佛隨便一擰,就能像擰毛巾那樣擠出水分。

擺放在外的鐵壺,受到水汽影響後,自然慢慢生銹。

考慮到除銹工作很繁瑣。

這些年下來,那把壺還是放在原處不動,充當著擺設品的作用。

另一方面,從煮茶過程來看,鐵壺是不透明的。

煮茶過程中,壺內湯色變化?

壺底是否冒泡?

茶湯是否清透等信息,一概不知。

從普適性來看,秋冬季煮茶喝,比起鐵壺,還是選玻璃壺更實用。

《3》

玻璃壺煮茶,有什麼好?

茶具圈內,玻璃材質運用范圍很廣泛。

泡綠茶、花茶常用的玻璃杯,普普通通,但又經典實用。

看慣了瓷質茶杯後,換成玻璃品茗杯,倒也別開生面。

在茶桌上扮演分茶器角色的公道杯,更是十有八九都是玻璃材質的。

因為,將茶湯倒入透明玻璃公道杯後。

湯色深淺濃淡等細節,一眼看去,一目了然。

同理,用玻璃壺煮茶,透明可視是一大優點。

很多茶友在剛開始嘗試煮茶時,會拿不準時間。

一壺茶該煮多長時間才合適?

沒有固定答案。

需要根據茶水數量、火力大小、個人口味等因素衡量。

通常,一壺茶煮沸之後,不必反復熬煮。

連茶帶湯滾沸一遍, 即可關火。

用玻璃壺煮茶,茶友們也可在一旁觀察茶湯顏色的濃淡變化。

若發覺茶水顏色接近平日沖泡的湯色後,即可暫停。

倒入一小杯嘗味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煮。

透明的玻璃壺,從某種意義上,避開了將茶水煮得過濃過苦的風險!

再說,玻璃壺的日常打理很省心。

它不像鐵壺那樣,容易生銹。

煮茶或煮水時,一旦壺內的鐵銹剝落物掉入茶湯內。

不明就裡喝下去,那就糟糕了。

而玻璃壺每次使用完畢,清洗起來很輕松。

表面光滑的玻璃壺,不容易殘留茶漬茶垢,輕輕用海綿擦拭,立馬就能恢復亮晶晶的光彩。

只要及時清洗,去掉水漬,勤加拂拭。

一把玻璃壺哪怕用上五年、七年,也不容易看出折舊痕跡。

另外,玻璃本身質地緊密,表面光潔。

不像紫砂、粗陶那樣,材質內部存在氣孔,容易吸附茶香。

用玻璃壺煮茶,不必擔心茶香會受到額外幹擾,能真實還原好茶本色!

最後,和鐵壺、銅壺等相比,玻璃壺的入手性價比會更高。

堪稱是入門級煮茶工具。

現代風格的茶席佈置裡,放置一把玻璃煮茶壺,風格百搭極了!

《4》

選玻璃煮茶壺,要注意什麼?

前些日子,有位外地茶友提問。

『前天晚上煮了茶,沒喝完,能不能放到第二天繼續喝?

原則上,不推薦喝隔夜茶。

隔夜茶湯即便沒變質,沒生出怪味,但茶湯風味肯定會下降。

不如『現喝現泡』、『現喝現煮』的茶味。

看完回復後,茶友有些為難。

『但茶湯每次煮出來都喝不完,看著太浪費了』

聞言,給茶友提供了這樣的建議——換一把小壺。

喝茶人數不多,隻有一、兩人喝茶時,沒必要動用容量超大的煮茶壺。

量體裁衣,量力而行。

選300-400毫升左右的小茶壺,足矣滿足煮茶飲用所需。

從大茶壺換成小茶壺,能減少不少浪費。

比如,茶葉耗費、電量耗費、煮出來的熱茶喝不完的浪費……

選玻璃壺,除了選對適合自己的容量大小外,還有不少細節。

材質上,選耐高溫的。

煮茶加熱過程中,溫度很高。

而高溫玻璃哪怕冷熱相加,也不易炸裂,使用更安心。

把手上,側把壺、提梁壺各有所長。

側把壺的把手相對偏長,拿起來時,不容易燙手。

提梁茶壺從外在看上去,更具備古香古韻的氣質。

不過在煮茶加熱過程,水蒸氣正在不斷往上湧起時。

不要輕易揭蓋、移動提梁壺,防止燙手。

內膽上,有無內膽皆可。

沒有內膽的煮茶壺,投茶入內後,茶葉更『無拘無束』。

直接與熱水一齊,或沉或浮,茶味浸出過程更高效。

有內膽的煮茶壺,煮茶加熱時,茶葉被圈定在內膽裡。

茶味釋放速度放緩,但煮茶之後,收拾整理起來更方便。

不必面對沾得壺底到處都是,收集不便的葉底殘茶。

《5》

秋冬季煮茶喝,茶具準備不需太繁瑣。

最基礎的組合,僅是煮茶壺+煮茶爐。

煮茶壺,從方便百搭角度看,選耐高溫的玻璃壺綽綽有餘。

煮茶爐的話,選電陶爐加熱,更適合現代生活。

炭爐煮茶放在室內,多有不便。

另外,還得警惕這樣的特殊情況。

即,壺與爐二合一的養生壺。

為了更好的煮茶風味體驗,不建議用養生壺直接煮老白茶。

功能齊全的養生壺,乍一看很是方便,但它的煮茶程序卻是固定不變的。

摁下加熱鍵後,會按照既定程序,呆板地加熱10分鐘、15分鐘、20分鐘……

考慮到茶與茶之間,內在茶味積累相差甚遠。

為了煮出更好喝的茶湯風味,建議選電陶爐+玻璃壺分離式煮茶。

靈活調整煮茶時長,更能煮出甘潤可口的美妙茶味!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