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普洱茶發酵技術大匯集。《圖+文》

古往今來普洱茶的發酵技術林林總總,有些司空見慣,有些你卻聞所未聞。

1、潮茶裝佈袋發汗《文獻最早見於1910的勐海恒春茶莊》

主要應用於緊茶發酵,壓制緊茶前潮水一次《不同於現在的熟茶壓制前潮水》,壓制完畢後不烘幹將緊茶裝佈袋堆積發汗,發酵生黃黴《不知道是什麼黴,藏族人喜歡》,這很可能沿襲至早期的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貢茶技藝,據清史稿記載,故宮的普洱茶湯色紅濃,暖胃,有』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的典故,那時候沒有渥堆發酵工藝,此工藝應是當時的主流,所謂的半路潮水半路發酵是子虛烏有,難免太過兒戲,貢茶唉,搞不好小命不保,那裡容的你半路瞎搞!

范和均也有相關文字記載:

『發展緊茶生產,扶持茶農茶工,佛海是藏銷茶的重要產地,緊茶是藏胞一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銷藏緊茶每年為數可觀。

緊茶制作並不復雜,每年冬季將來時,把收購積存的乾青毛茶取出,開灶蒸壓後,裝入佈袋,積壓成心型,然後放置屋角陰涼處約四十天後,佈袋發微熱約40°C左右,袋內茶葉則已發酵完畢,解開不帶,取出緊茶,在外包棉紙,即可包裝定型,俟季節型馬幫到來,便可裝馱起運。

先到緬甸景棟、崗已、轉火車到仰光、搭輪到印度加爾各答,轉運到西藏邊境成交』

2、濕水築茶

以李拂一的文章記載為準:

李拂一在1939年的《勐海茶業概況》:佛海茶葉制法,計分初制、再制兩次手續。

土民及茶農將茶葉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復搓揉成茶,曬幹或晾幹即得,是為初制茶。

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

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

竹籃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稱飯筍葉》。

一人立籃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築茶』,然後分口堆存,任其發酵,任其蒸發自行幹燥。

所以遵綠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葉,其結果反變為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

此項初制之茶葉,通稱為『散茶』。

簡單說來就是在竹筐裡放茶潮濕,用拳頭或者棒搗緊,放置一邊,任其自然發酵。

3、潑水濕茶快發酵《溫水》

這是港臺地區早期的加速普洱茶青餅陳化的辦法,耳熟能詳,大量的市場濕倉茶就是明證,不再贅述。

4、渥堆發酵

這在早期的范和均的文獻記載中照樣可以找到蹤跡:『潮茶』工藝:『面茶與梭邊茶分別潮水,茶葉77斤潮水33斤,翻拌均勻之後,堆松渥放,使其發酵。

中部熱至華氏102度《攝氏35度》左右,須不時灑水,以免風幹,是為被單水……』記錄中還有關於『發汗——即後發酵為邊茶中之步驟』

當然廣泛的認識是雲南的渥堆發酵是改進於廣東的溫水發酵,大家已經很熟悉,1973年發酵成功,1975年大規模推廣,至於誰是誰非,不做定論,你們自己感受下!

5、溫水發酵《下關沱茶》

下關的邊銷磚就是這種工藝造就的,以粗枝大葉加一些碎茶加溫水翻拌,潮水發酵,待茶葉溫度升高,堆子有酸味即發酵完畢,是一種輕發酵方式,除去部分的苦澀味,適合藏區群眾品飲,西北地區也適用。

6、一大波離地發酵

包括木板發酵、發酵箱發酵、竹筐發酵,適用於小堆子,又可以細分為離地敞開式發酵、離地半封閉式發酵,代表企業包括雲元谷、天弘。

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材質,主要是木板,將茶葉與地面隔離,防止底部茶葉的腐爛變質、腐臭、減少堆味的產生,二者從木板散失多餘水分,使發酵更加均勻,三者提高發酵茶的衛生狀況。

離地半封閉式發酵

7、大發酵

此發酵技術由雲元谷首創,分為前發酵、離地拼接發酵、渥香、攤凉去火、後發酵組成,前發酵包括鮮葉分級、采摘技術、適度偏輕殺青、適度偏輕揉捻、渥黃;離地拼接發酵包括篩分分級、拼堆發酵,是一個技術綜合,將鮮葉到後發酵整個發酵當成一個過程,全面謀劃和佈局,與單純的渥堆發酵『小發酵』形成鮮明的特點,是系統化的技術。

8、大益』黑馬『、雲南農業大學的發酵罐發酵、發酵室發酵

可以統稱為』離地封閉式發酵『,脫離自然環境,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人為控制溫濕度、空氣,添加菌種數量、種類、組分,在人為的環境中發酵,加快發酵速率,轉化速度,縮短發酵周期,使發酵變得人為可控,這是當今普洱茶發酵的最高級形式和最高水平,現由大益7號院和雲南農業大學茶學院領銜,代表行業發展方向!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