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你還不會煮老白茶?2種親測有效的煮法教你,真的好用。《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過冬至,照例是家族聚會的場合。

吃一頓團圓餐,再坐下來喝幾杯茶,聊幾句天。

晚上喝的茶,宜清、宜醇、宜溫和。

此時,最適合翻老白茶的牌子,老少咸宜。

三年以上的老白茶,銀針量少,並且一般人喝不懂,會覺得味道不夠濃。

泡給不懂的人喝,有明珠暗投之嫌。

年節家族聚會的場合,喝老壽眉,能得到更多認可。

老壽眉散茶,口味相對甘爽清新。

壓成餅的老壽眉,湯感醇厚綿柔。

放進蓋碗裡泡,泡了七八沖後,再移到煮茶壺。

用葉底煮上一壺柔潤細膩的茶湯收尾,再好不過。

冬至夜,室外北風在吹,清清冷冷。

室內裊裊茶香升騰,陪伴家人聊一聊天,全家人坐在一起飲茶閑談的光陰,美妙如斯。

提到煮葉底,部分茶客會糾結。

『已經泡淡的老白茶葉底,還能剩下多少茶味?

再去煮茶會不會味道很淡?

無需糾結,無需猶豫,無需踟躕。

試一次,答案自能明了。

冬天煮老白茶,煮幹茶和煮葉底的區分,說來話長。

《2》

一、茶味保留不同。

經歷多次沖泡的白茶葉底,茶味保留有限。

品質出色的老白茶,茶味甘醇飽滿,能輕松泡出十來沖茶水。

湊個整,以沖泡10次來計算。

理想的沖泡條件下,每次沖泡均勻消耗1/10的茶味物質,能泡出濃淡適宜的茶湯。

蓋碗泡茶,不同沖泡次數下,茶味風采迥異。

頭道茶,快速沖泡,小試牛刀,茶水清潤不失爽口。

第2-5沖,經歷上一道的沸水熱身後,再次註入沸水,快速出湯,茶味表現漸入佳境。

醇厚、飽滿、層次多元、落水香充足,可圈可點。

第6-8沖,茶湯風味步入穩定期。

通常,內在茶味物質積累越充足的好茶,茶水滋味的『維持能力』越強。

能保持出色的茶味層次,不容易被泡淡,比較耐泡。

8沖之後,隨著十之八九的茶味物質被消耗,再坐杯悶泡出幾沖尾水後,這泡茶就算徹底泡淡了。

再回到正題。

將老白茶煮著喝,直接煮幹茶,茶葉內在茶味物質類似蓄滿能量的電池,未經半點消耗,元氣滿滿。

但煮泡開過後的葉底,茶味或多或少經歷了消耗。

將泡到最後,已經泡不出味道的葉底用於煮茶。

勢必要在投茶量與煮茶時間方面稍作讓步,留足茶味釋放時間,更能煮出綿柔細膩茶味。

煮幹茶

《3》

二、投茶量不同。

蓋碗泡白茶,不論新茶老茶,投茶量一概是5克。

對了,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前提。

用標準容量的110毫升白瓷蓋碗泡茶。

蓋碗沖泡白茶,茶水比例是1:22。

換成煮茶,情況明顯不同。

原則上,煮茶的茶葉用量,宜少不宜多。

少量三、兩克的幹茶,足夠煮出滿滿一壺茶味飽滿的茶水。

投茶多了,反而會將茶味煮濃變苦。

煮葉底

茶圈內,一度有茶友想不明白,為什麼老白茶不適合《蓋碗》悶泡,卻能煮茶喝?

最本質的原因,出在茶水比例。

直接煮幹茶,300-400毫升的水量,僅需2-2.5克幹茶。

茶少,水多,茶味被大量稀釋,自然不會悶苦。

相反需要依賴高溫煮茶,萃取內在深層次風味。

另一邊,煮葉底的投茶操作,沒有半點爭議。

僅需將蓋碗內剩下的葉底,全部撥入煮茶壺即可。

同一款老白茶,先沖泡後煮茶,煮葉底可視為二次利用。

若是才泡三、五沖,還有大半茶味沒有消耗,那就適當縮短煮茶時間。

若是連泡10沖之後,徹底泡不出茶味,再去煮葉底,那就多煮一會,以便徹底榨出最後的茶味!

《4》

三、煮茶方式不同。

煮幹茶,建議熱水煮。

煮第一壺茶,先往壺內放冷水,注意註水線別超過壺嘴。

註水完畢,摁下加熱。

壺內清水慢慢煮熱後,水面開始冒泡。

看著水泡由小變大,連珠湧起。

揭開壺蓋,一團滾燙的熱霧上揚,這時最好做全防燙措施,再將提前備好的幹茶,投入壺中。

投茶入壺,靜待連茶帶湯滾沸片刻,不到一分鐘時間,就能關掉火。

等到湯面從劇烈翻滾、沸騰,逐漸平息,再倒出茶水飲用。

第二壺茶,視茶味表現決定,內在茶味積累豐沛的好茶,哪怕再次煮茶時,也可以用熱水。

用燒水壺燒沸一壺熱水,再倒入壺內,重復上述操作即可。

熱水煮茶的明顯優點,是穩妥控制煮茶時長。

避免在加熱期間,茶味過多浸出。

不過,煮泡開過的葉底,煮茶方式會更自由。

可熱水煮,也可冷水煮。

不過從實際體驗看,冷水下鍋更省事。

洗幹凈煮茶壺後,撥入葉底,註入適量清水,連茶帶湯一起燒沸,便可關火。

冷水煮茶,煮茶時長會更充足。

對內質保留有限的老白茶葉底而言,再友好不過!

《5》

四、茶味體驗不同。

直接煮茶,煮茶方式更單刀直入。

翻出倉庫裡的2017白露餅,撬出薄薄一片茶樣。

放到克秤上,稱下重量。

煮一次茶,3克足矣。

煮茶之前,先加熱一壺清水。

熱水投茶,煮沸關火,湯面止沸後倒出。

煮茶期間,圍坐在一旁。

能清晰聞到,四周空氣裡,茶香在不斷遊動。

藥香、棗香、花香,悠揚動人。

趁熱倒出茶湯,分入容量稍大的品茗杯內。

手捧熱茶,輕吹湯面,隻感覺煮出來的茶湯甘甜、綿柔、有『糯』感,很是順喉。

喝下一大杯熱茶,絲絲甘甜縈繞在喉間,生津持久,著實美妙。

另一邊,煮葉底煮出來的茶水,更類似清甜的尾水。

先沖泡,再煮茶。

已經被消耗大量茶味的葉底,煮出來的藥香、棗香、花香等,不如煮幹茶那麼濃鬱。

相反是粽葉香更清晰悠揚。

啜茶入口,連茶湯裡面也有幾分類似粽葉水的清甜柔和。

由於茶味保留有限,葉底煮出來的茶湯,醇厚程度有限。

但在柔和清新方面,更占優勢。

失之桑榆,得之東隅。

煮幹茶與煮葉底,兩種煮茶方式平分秋色,不相上下!

《6》

冬日的白茶圈,老白茶總能左右逢源。

溫和甘潤的老茶,與寒冷沉悶的深冬,擁有天然默契。

二十四節氣裡,從冬至開始,會進入一年中越來越冷的日子。

過了冬至,就是小寒。

小寒之後,還有大寒。

三九隆冬,天寒地凍。

天氣越冷,一碗熱湯的溫暖,愈顯彌足珍貴。

借用白居易的過冬名句: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化用到茶圈裡,晚來冷颼颼,來煮一壺茶?

嚴寒的深冬,能和家人團聚圍坐,悠然煮茶。

熱茶還未嘗入口,茶香已醉人!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