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個茶友,收到一件端午節的節禮。
是一個大大的禮包,外袋上赫然印著2015老白茶字樣。
這位茶友是多年來就一直特別喜歡喝老白茶的,這些年,在村姑陳的影響之下,入手了不少好白茶。
這一愛好,在朋友之間略有耳聞,每每到了逢年過節,朋友們也投其所好,買來老白茶相贈。
然而,這些成為節禮的來自朋友的從四面八方各種各樣的店鋪買來的黑乎乎的老白茶們,他基本不喝。
打開看一眼,就隨手放在一邊了。
這些包裝精美的禮品茶接下來的命運,不是給不懂茶的來訪朋友拎走,便是給親近的下屬做了福利。
能成為聯系友誼的紐帶,這些茶也算是不虛此行。
而今年的端午節,他收到的一件茶禮,卻讓他為難了。
不是這茶有多麼好,而是這茶禮盒裡,還有一個保溫瓶。
壺身細長,有隔熱的手柄,有塑料的壺嘴,旋開蓋子,能看到壺中是保溫內膽,就是普通保溫瓶的那種內膽,具有簡單的保溫功效。
送禮的朋友說,這不是保溫瓶,這叫燜茶壺。
朋友手把手示范,把茶掰下來一塊,放進保溫瓶(燜茶壺)裡,再倒入600毫升開水,蓋上保溫瓶(燜茶壺)的蓋子,開燜。
然後兩個人開始聊天,當然,聊天光說話可不行,必得佐茶,泡的是村姑陳的鵲橋仙。
2022的一級白牡丹,是這位茶友的口糧茶。
半小時之後,朋友打開保溫瓶(燜茶壺),請茶友聞一聞。
茶友說,他聞上去,是一股茶味——就是形容不出來究竟是花香還是果香還是蜜餞味還是什麼氣味,但能辨出來是一股茶葉的氣味,遂,隻能籠統地一言以蔽之,茶味。
然後倒出來喝。
湯色橙黃,湯水不稠不潤,就是一股水,沒有漿的感覺。
喝上去,就是一股茶水的味道。
他說跟他在酒店喝的贈送的茶包,味道差不多。
既然不入你的法眼,為何還猶豫呢?
他說,令他猶豫的是那隻保溫瓶(燜茶壺),上班的時候,泡茶喝太不方便,有這樣一隻保溫瓶(燜茶壺),喝茶就簡單多了。
於是,他想留下這把保溫瓶(燜茶壺),隻扔掉禮盒裡的茶。
未來,用這把保溫瓶(燜茶壺),去泡我家的茶喝。
別別別,我趕緊阻止了這位茶友的天馬行空。
《2》
關於壺與茶的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紫砂壺的時代。
自從明朝開始出現了壺這種泡茶工具,也出現了紫砂壺,人們就開始,用壺這種工具,來泡茶喝。
紅樓夢裡有出現過一種叫做茶吊子的東西,它其實也是一種原理跟茶壺相似的泡茶工具。
有柄,有嘴,肚子中空能容納水與茶。
但歷數從前這些用來泡茶的壺,一方面,容量都不大,大約在160CC左右;除非是大排檔裡使用的大茶壺,才會達到300CC以上。
其次是,這些泡茶的壺,都不是保溫壺,本身隻具有泡茶功能,不具備保溫屬性——如果要保溫,外面會再配上一個像大碗一樣的容器,在裡面裝上沸水,把茶壺坐在裡面,原理跟溫酒的原理一樣。
溫的時間也不長,半小時估計就涼透了。
跟如今這些用保溫瓶改換外觀而得來的燜茶壺,有天壤之別。
故而,現代這種用保溫瓶燜茶的方式,真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可取嗎?
可不可取,要看燜出來的茶湯裡,都有哪些物質,這些物質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
且來分析一下,燜茶壺都燜出來哪些東西給我們喝?
《3》
燜茶壺這種發明,茶壺並非重點,燜,才是第一要義。
那麼,拋開茶葉這種飲品,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需要用到燜呢?
馬鈴薯燜牛腩,需要燜。
蓋因馬鈴薯難熟,而牛腩也需要燉到軟爛,才能與熟的馬鈴薯口感相和,故而,這一道菜,需要花費至少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去燜——大火燒開,關小火,燜上兩小時,汁收肉爛馬鈴薯粉,才算是成功。
黃燜雞,需要燜。
這是因為雞肉較柴,也難入味,如果不使用燜這種烹飪方式,簡單地炒,是炒不熟的——骨肉並不能輕易分離,啃食起來難度較大,口感不好。
必得燜上一兩個小時,雞肉綿軟,一啃便脫骨,肉中醬汁飽滿,才算是做好。
可見,燜這種手法,是利用高溫,對食物的一種長期恒溫烹制,讓其軟爛,讓其入味。
那麼,放到茶葉身上,身為植物葉片的茶葉,能不能像雞肉,像馬鈴薯那樣,粗暴地用燜的方法,去迫使它釋放內質呢?
不能。
雞肉與馬鈴薯,它們的物質結構,與茶葉可以說是大相徑庭的。
茶葉與它們相比,相對更薄,更軟,更易爛,內含物質也相對更容易浸出與釋放。
故而,茶葉根本用不著燜這種『酷刑』——它都不用嚴刑拷打,立馬就能把細胞裡的養分,全部吐出來。
除非,這茶葉當中根本就沒多少養分,十成中隻有三四,才需要大力燜,煮,燉,燒,利用強大的高溫,壓榨出它為數不多的內質。
隻有用燜茶壺,才能讓一款沒有多少香氣和滋味的老白茶,變得稍有味道。
從這個角度來看,燜茶壺,對於作舊老白茶而言,真是一塊極好的遮羞佈了。
《4》
也有人說,只要放進去燜的茶本身品質不高,燜兩個小時是沒問題的。
這觀點本身就大有問題了。
我們喝茶,喝的是什麼?
是喝茶葉當中的養分,是喝茶葉的香清甘活,還是僅隻為了讓白開水中稍微有點味道。
如果隻是僅僅為了讓水中的味道喝起來不那麼淡,那完全就不必用到茶——茶葉畢竟比其它的可以給水中添加味道的食物貴——三塊錢買一個檸檬,切成三片,一次泡一片,能泡三天。
或者,菜市場20塊錢買一斤紅棗,一天泡三顆,能泡兩個月。
甚至,現在正是魚腥草、鴛鴦藤、百花蛇舌草、麥冬草上市的季節,50塊錢買一大捆,放陽臺上曬幹,一天煮一小把的話,能喝上足足一個夏天。
隻圖水中有點味道的話,泡什麼不比泡白茶強?
泡什麼不比泡白茶省錢?
我們既然要選擇花更貴的錢讓水中有味道,那就不可以馬虎對待——喝茶還喝個劣質茶何苦來哉?
既舍得殺豬卻不舍得放鹽,這是什麼腦回路?
買點好茶,用蓋碗沖泡了喝,不是對身體更好麼?
不是更加地讓人心情愉悅麼?
心情好了,錢自然能賺得回來,又何必省那麼一星半點的買茶錢?
高溫長時間燜過才有茶味的茶,還叫茶麼?
叫茶渣還差不多。
喝別人喝過的茶渣,就沒有點心理障礙麼?
最不可取便是,又想喝茶又想省錢,買個品質不高的作舊老白茶,還將它放保溫瓶裡燜泡,圖它燜久一點泡濃一些才有味道,這豈不是錯上加錯?
尤其,燜泡出來的茶湯裡,咖啡堿的含量相當高,身有痛風的老年人,慎之啊!
《5》
不建議大家燜茶。
不建議用保溫壺燜茶,尤其一燜就是半小時兩小時。
這不是在喝茶,這是在讓自己的健康慢性損耗。
茶葉中的養分的浸出是有時間順序的,前一分半鐘浸出到茶湯當中的,大多是咖啡堿和茶多酚,苦味和澀味都極濃鬱。
若是燜上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那很可能,所有茶多酚和咖啡堿全被燜出來,盡在這一保溫壺了,長時間喝這樣的茶湯,對身體可不是好事。
尤其是品質不高的茶,它當中的茶多酚與咖啡堿的含量更高,經燜茶壺一燜,比品質好的茶燜出來的茶湯,更『毒』。
不信,試試就知道啦。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