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香氣和醇厚度,不可兼得嗎?特別香的武夷巖茶不耐泡?《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是說珍貴的東西,不可能同時放到你手裡,必須得失去一樣。

那麼,這個道理放到武夷巖茶裡,是不是一樣呢?

不少茶客覺得,武夷巖茶的香氣和醇厚度,不可兼得。

比如,一款茶焙了輕火保了香氣,這茶就不耐泡,再比如,高香的小品種茶隻有馥鬱高揚的香氣值得欣賞,滋味感、醇厚度都差強人意。

這種看法,實屬片面。

不可否認,為了能清晰而全面地喝到高香品種茶的各種香型,做茶人會刻意進行保香輕燉,這樣做出來的武夷巖茶,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

優點是,清雅淡黃的茶湯中,前幾口芳香濃鬱,讓人如沐春風。

缺點是,四五沖之後香氣斷崖式下跌,一下子就不見了。

後面幾水喝起來,湯水單薄而香氣全無,整個一個味同嚼蠟。

與之相比,焙足火的茶,沖泡出的茶湯呈橙紅甚至磚紅色,滿滿的濃鬱感,看上去就感覺很耐泡的樣子。

但請相信村姑陳,這僅僅隻是視覺上的錯覺。

火功高低並不能決定巖茶的醇厚度如何,茶湯顏色的深淺也不能判斷出巖茶耐泡與否。

《2》

特別香的武夷巖茶,是否耐泡,跟幾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山場。

眾所周知,正巖茶比半巖、外山茶要耐泡。

這是由武夷山的地貌特征決定的。

武夷山景區是丹霞地貌,正巖茶山以風化巖為主,茶聖陸羽《茶經》裡所寫的『爛石』,就是指的這種地形。

有了丹霞之地形成的小氣候環境,以及礦物質含量豐富的風化巖為土基,孕育在正巖茶山裡的茶樹有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長成的葉片內含物質豐富,制成的茶葉滋味醇厚、有巖韻、回甘持久。

故而,正巖茶區成為了武夷山最早種植茶樹的地方,也被人稱作『傳統茶區』。

這些區域很早,便被名叢,奇種給占據了,建國後培育出來的高香小品種茶們,大多數隻能被種植到後期開發出來的半巖、外山茶區。

經過這種種植區域的分析和界定,人們對高香小品種茶的認知和判斷猶如多米諾骨牌般,產生了一連串的關聯和偏見。

譬如:普遍認為那些種在半巖、外山的高香茶內質薄,經不起焙,隻能保香,火焙高了,香、味兩空。

譬如:認為高香茶的前三水就是它們的高光時刻,後面耐不耐泡不太重要,制茶師們遂苦練『保香』技術。

這些分析,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小品種茶最初確實是在正巖之外的種植區進行大面積推廣,但並非一直沒變。

小品種茶成功引種了數個年頭之後,茶農們見識到了小品種茶產量高、香氣好的優點,心生暗喜,於是狠心把正巖茶山產量不高或瀕臨死亡的老品種茶樹挖掉,小批量地改種成為高香品種(黃觀音、瑞香、金牡丹、黃玫瑰等等)。

掐指算來,到今年,公元2022年,有些小品種茶樹的歲數,都已經步入中老年了。

前次分享給列位看官的老樹黃觀音,便屬此類。

它生於正巖極好的茶區,又是老樹,湯水的醇厚度,香氣的內斂與細幽,堪稱一絕——與外山的黃觀音、低樹齡的黃觀音,完全不是一個調調。

李麻花有個自稱『老茶鬼』的鄰居,獨愛肉桂。

某次,我帶了非肉桂的茶給他品嘗,都不多看一眼就順手丟到一旁,說,『這小品種茶啊,不耐泡,喝著又膩』

他有所不知,這可是正巖的老樹黃觀音,牛欄坑肉桂的同款制茶師手制,焙了中足火,有香有韻有水有滋有味還有掛壁香。

可見,偏見這東西一旦種下,便是根深蒂固。

甚難拔除。

《3》

特別香的武夷巖茶,是否耐泡,決定性的第二個因素,是工藝。

如果說山場、原料是內因,那麼工藝便是不容忽視的外因。

其實,當代的制茶師們,技術精湛,也很是靈活。

他們很懂得如何把茶『做得』耐泡——先天不足,後天努力也是可以彌補的。

先是茶葉的采摘。

按標準是中開面采摘。

但有些人不等新葉長到中開面便采了——有目的有計劃地『嫩采』。

鮮嫩度高的茶含茶多酚、茶堿多,耐泡度高的同時苦感也重,不過這難不倒一直在鉆研制茶的武夷山茶農們,技術高超者確實能做到嫩采的茶既能保留香氣,又能去除苦味,耐泡度還能提升幾個檔位。

君不見,現在市面上越來越多嫩采的巖茶,甚至還有人把『嫩采、嫩制』作為賣點,直接把茶命名為『嫩牛五方』、『嫩肉』……嫩出一堆綠意盎然。

還有一種更為取巧的做法——加重發酵。

說到這裡,真心佩服武夷山做茶人一直走在創新制茶的前沿。

為了讓巖茶顯得耐泡,他們在做青時,巧妙增加茶葉的發酵度,把茶做熟,毛茶階段就呈現熟果香,然後輕微焙一道火,便可呈現一泡香甜可口、耐泡度還不錯的武夷巖茶來。

我喝過如此『炮制』的巖茶,幹茶是肉眼可見的深綠色、褐綠色,可是沖泡出來的茶湯卻是橙色、橙紅色,喝起來基本沒有火感,香甜度高,無苦澀感,特別耐泡,但是一坐杯就會出現酵味、紅茶味,甚至漚青味。

這種采得嫩,發酵還重的巖茶,完全違背了武夷巖茶的工藝標準。

再耐泡,也不好喝。

《4》

早晨起來刷牙,小侄女正在聽視頻,『寒號鳥並不是鳥,就像壁虎不是虎、熊貓不是貓一樣』

連小孩都要被教育『不能光聽個名字就做出判斷』,可是大人怎麼就擱不下偏見呢?

聽著小品種茶的名字就給人家下了判斷,覺得它們都長在半巖、外山,很香但不耐泡——可是茶樹可以改種、移植,工藝可以調整改變,能影響一泡茶耐泡度的因素又何止一二?

在武夷山,遍地都是高香小品種茶,不用擔心,做茶人總有辦法把它們做得又香又有滋味。

而擺在你面前的,隻是接受與否的問題。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