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和綠茶有什麼區別?《圖+文》

紅茶(Black Tea)和綠茶都是采集自樹形灌木(tree-like shrub )的茶樹樹葉,采集時茶葉也都是綠色的,但是為什麼經過一系列的加工之後,泡出的茶水會有紅綠之分呢?

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最早對的茶葉利用相關史料來自於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仙風道骨的丹士在煉制仙丹時會采用茶樹作為材料。

當然上古神話中來自於神農氏嘗百草。

而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種植茶樹和采集茶葉的茶文化就已經比較成熟了。

這時的茶文化中茶葉就是單獨的飲品,而不再把茶葉作為藥用材料,與其它藥物一起進行混合使用了。

而茶樹本身在自然條件下能夠獨立生長到30英尺,而一般在茶園中的茶樹在人為修建下一般在3-6英尺左右,這能夠使采茶者輕松的采摘茶樹上的嫩芽和樹葉。

之後通過不同的加工過程,就會成為綠茶或紅茶,以及其他類型的茶葉。

而不同的加工過程使得最終的成品茶葉在泡制後呈現不同的色澤。

綠茶在采摘後會立即進行烘焙,這一過程通常通過炒或者蒸完成。

在高溫下綠色的茶葉會停止氧化過程,保持原有的綠色。

也就是俗稱的不發酵茶葉。

而紅茶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對茶葉進行完全的氧化或發酵。

這一處理過程會不停的翻滾茶葉、或者將茶葉揉捻,使之與空氣充分接觸,完成發酵過程。

這與削皮後的蘋果變成棕色類似。

最後會對發酵完成的茶葉進行烘幹。

這時的茶葉也會由綠色變成黑色。

其他的常見茶葉還有白茶和烏龍茶(oolong)。

烏龍茶的制作方式和紅茶類似,但是不會完全發酵(事實上烏龍茶也會分:青茶、半發酵和全發酵)。

不同的制作派別會對茶葉進行不同程度的發酵,茶葉的發酵水平就停留在不同層次。

白茶在每年的年初進行采摘,會選擇比較新嫩的茶葉,在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曬幹或者烘幹,以減少茶葉的氧化程度。

中國的七大茶系也基本是根據茶葉的發酵程度進行分類的:

綠茶: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黃茶: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m),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

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制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葉。

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

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紅茶: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m),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

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紅茶性溫熱

黑茶: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m),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 壓制成磚。

白茶: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m)白毫銀針、白牡丹,它加工時不炒不揉,隻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

還有不同種類的花茶會泡出不同的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