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出一壺老白茶後,是當場喝完,還是留點底湯再煮下一壺?《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之前從一位茶友那,聽來關於『茶引子』的說法。

按照尋常方法,用玻璃杯或大茶缸泡茶時,茶水大多做不到一口氣喝完。

剩下在底部的殘茶,沒一會就涼透了。

更是讓人提不起喝茶興趣。

遇到這種狀況,多數人會選擇,重新摻入沸水。

一來,調節水溫。

借助滾燙的沸水溫度,冷熱相加。

片刻之間,就能得出一杯溫度適口的熱乎乎茶湯。

二來,調整濃度。

悶在底部的剩餘茶湯,若是沒有茶水分離的條件,浸泡時間長了,難免會將茶水悶得很濃。

重新加入清水稀釋,能讓這杯殘茶濃湯重新迎來『第二春』。

再次嘗入口中,不至於喝到過分濃重的茶味。

李義山的名篇裡,寫過這樣一句話,『留得殘荷聽雨聲』。

用杯子泡茶時,留下少量殘茶,還能發揮引導作用。

重新續上熱水泡茶,不至於讓第二杯泡出來的茶味過淡。

一前一後兩杯茶湯之間,不至於出現過大差距,實現平緩過渡。

照這麼看,用玻璃杯泡茶時,參考個人喝茶習慣,適當留點底湯無可厚非。

但蓋碗泡茶,情況截然相反。

現代眾多茶具裡,白瓷蓋碗扮演的是『沖泡茶器』角色,出湯利落,便於快速實現茶水分離。

蓋碗泡茶,茶湯倒出務必『求盡』,不宜拖泥帶水。

徹底瀝幹底部剩餘的少量茶水,才不至於幹擾下一道泡出來的茶湯滋味。

細品慢啜,完整感受一泡好茶的風味變化。

然而,對比過玻璃杯泡、蓋碗沖泡之後,再看煮茶。

冬天煮老白茶時,要不要留底湯?

情況還得另說。

在這個話題上,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

正反兩方之間,問題出發點截然不同。

《2》

先說正方觀點。

將老白茶煮著喝,留下少量茶水當底湯,有什麼好處?

首先,防止茶味斷層。

前幾個月,身邊有位熟人剛從國外回來,他分享了自己的親身感受。

怎麼感覺回到國內後,大家這麼喜歡討論洗茶話題?

如果在國外,外國人在喝茶時,壓根不在意這些。

其背後原因,不難解釋。

因為外國人喝茶,多數追求方便簡單,以袋泡式的紅碎茶較為常見。

這類紅碎茶,僅供一次性沖泡。

一次萃取出全部茶味,再次續水就泡不出什麼味道。

若是堅持洗茶,等同於不要喝茶了。

煮茶時,道理與此相似。

經過加熱煮茶後,第一壺茶湯內,起碼能釋放出十之七八以上的茶味。

哪怕茶葉品質再好,第二壺續水煮出來的茶湯,飽滿程度也會明顯下降。

喝茶時適當留下部分底湯,能預防下一壺煮茶時,茶湯滋味過快變淡的問題。

其次,重新利用殘茶。

冬天降溫後,煮茶的熱度再次高漲。

不過,秋冬季喝茶,茶桌上普遍存在這樣的難題——熱茶降溫速度快。

剛煮出來的一壺熱茶,若是沒有繼續放在電陶爐上保溫,沒一會就涼透了。

對此,要麼是抓緊時機,趁早趁熱及時喝完。

要麼是,重新將冷掉的殘茶,進行加熱。

像重新熱一遍飯菜那樣。

但重新加熱時,若是僅剩下少量茶湯,容易將茶味煮得過濃。

倒不如重新加滿純凈水,再去煮一壺茶慢慢喝。

最後,增加煮茶次數。

前兩天剛回答了一個提問:『煮老白茶,一共能煮多少壺?

根據觀察,煮出1-2壺茶湯,比較常見。

但具體煮茶次數,與茶葉品質、煮茶方法、個人喝茶濃淡喜好等都有關聯,難以得出準數。

不過在煮茶方法上,增加投茶量、適當調整煮茶時間、保留上一壺部分底湯等做法,能增加煮茶次數。

多煮幾次,能慢慢消磨大半天時光。

喝老白茶時,茶味利用效率更高!

《3》

當然,在煮茶是否留底湯方面,也有人持反對看法。

早前茶圈內一度傳出過『千滾水』的謠傳。

那則謠言的大致說法是,一壺水不適合反復燒開多次,否則千滾萬沸過後,千滾水內部會產生有害物質……

當然,這則謠傳一早就被辟謠,成為了茶圈老黃歷。

上善如水,至清至純至潔。

只要水質本身沒問題,幹幹凈凈的純凈水,哪怕反復燒開滾沸再多次,也不影響飲用。

但偏偏,有少部分老茶客,受到這則謠傳影響很大。

以至於在煮茶時,對留底湯的做法,甚是介懷。

認為煮茶時,不應該如此拖泥帶水。

煮出一壺熱茶後,就該趁早喝掉。

剩下少量殘茶,反復加熱多次,那成了什麼樣?

出於心理因素影響,不願意喝反復煮開的茶湯,這種心情倒也能理解。

再說,從惜物角度看。

煮茶喝,為了避免浪費,不該做『事後諸葛亮』。

等到茶湯煮多了,喝不完,再去留下底湯。

最好在一開始就根據喝茶人數,預估煮茶份量。

喝多少,煮多少。

避免貪多,一次性煮出滿滿一大壺茶,放著又做不到及時喝完。

到頭來,還得持續保溫,反復燒開。

反反復復折騰下,會造成不少浪費。

浪費電、浪費時間、浪費好茶的最佳風味。

反復多次煮茶後,茶湯的細膩落水香,一早就順著煮茶期間縷縷飄揚的熱霧,隨風而逝。

最終喝到的茶湯,沒那麼香、沒那麼滑、沒那麼好喝。

對比起來,比起反復加熱,還是現喝現煮來得好。

《4》

將一正一反的觀點看下來,可以看明白這樣道理。

煮茶要不要留底湯這個話題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可留,也可不留。

這個問題不是非此即彼的絕對化選項,沒有對錯之分。

茶友們在煮茶時,大可根據實際情況與個人喝茶習慣,做出選擇。

盡信書,不如無書。

他人的觀點看得再多,都不如親自嘗試一番來得靠譜。

煮出一壺熱茶後,若是不喜留底湯,當場及時喝完便是。

但如果打算留點底湯,再去煮下一壺茶,又該怎麼辦?

比如,留底湯時,留下多少數量才合適?

這沒有固定標準,留1/3左右,足矣。

有了這些底湯做牽引,下一壺煮出來的茶水,能縮減濃淡差距。

不過喝茶時,倒也沒必要為了刻意留底湯,而選擇將茶湯剩下。

結合實際情況看,煮茶留底湯,留多一些/少一些,都不影響大局。

問題關鍵在於大家喝過一輪茶後,壺內還能剩下多少茶。

若是在場喝茶人數多,能將茶湯及時喝完,還是當場解決更好。

下一壺煮茶時,通過增長煮茶時間,同樣能解決茶味濃淡變化!

另外,留下部分底湯後,還會面臨下一個問題。

留在壺內的茶湯,能留多長時間?

眾所周知,茶水經過久置後,風味會下降。

現喝現泡的熱茶,永遠比泡開後放兩三個鐘頭,甚至更長時間的茶水,滋味更好。

為了避免茶湯變味,留在壺內『墊底』的茶水建議在兩三個小時內去煮下一壺。

若是放置隔夜後,再去煮茶。

這種喝隔夜茶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5》

品質出色的老白茶,哪怕不留下底湯。

下一壺煮茶時,也不至於立馬就變得寡淡乏味。

留底湯『吊味』的做法,意義有限。

好茶,可留可不留。

茶味有限、品質不高的普通白茶,才離不開這樣的『留後路』做法。

可見,留底湯這個做法,不是煮茶時的必選項。

如果能及時喝完,還是建議當場抓準時機,及時品嘗。

若是眾人喝過一輪茶後,壺內還有剩茶。

這些剩底的茶水,也沒必要浪費。

重新續水,再次加熱,煮上第二壺茶。

添酒回燈重開宴,也是不錯的體驗!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