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貌似搞笑的對話裡,學會買白茶的幾個關鍵點,別輕易被帶偏。《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友:我買的白茶5年了,覺得不如前幾年好喝了,剛煮開還好,氣味還好,但喝覺得味道淡了,這是為什麼?

李麻花《攔住村姑陳搶先發話》:白茶存了5年,味道反而淡了,那肯定是出水味了,也就是茶葉含水量超標,內質不但不轉化,反而損耗了。

沒剩下多少內質,當然淡了。

茶友:但為什麼煮開之後覺得氣味還好?

李麻花:那說明也就隻剩下點氣味了唄。

茶友:是不是我這裡太幹的原因?

李麻花《大笑》:怎麼可能!大叔,幹才會轉化出更多內質,濕隻會讓茶葉內質損耗、越來越少。

你的問題不是空氣太幹,是茶葉太濕。

建議測一下含水量。

茶友:怎麼測?

李麻花:拿幾根梗在手上,捏彎,看彈性好不好。

如果一捏馬上斷,說明幹度還可以,如果一捏變彎,彎一會兒才斷,說明幹度夠嗆了。

村姑陳《終於搶到話語權》:不不不,不能這麼測,要用專業的設備。

茶友《委屈》:我家沒設備。

李麻花《再次攔住村姑陳》:用手用手,大叔,平民版測水份,手捏最有感覺。

!@##¥%……&*

上述小劇場,隻是個搞笑短劇,不建議盲目模仿。

《2》

不過,劇是演的,劇情卻是真的。

這是一個真實的茶友的留言,劇中所講述的情況,都是真實發生的。

他確實有一款存了5年,卻越存越沒味道的老白茶。

並且這款5年陳的老白茶,泡還沒味道,隻能煮。

再並且,煮之後還隻有氣味,湯水沒有滋味。

再再並且,這位茶友還異常可愛地說,發生這一切不幸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他所在的城市,太幹了?

當然不是,當然不是,當然不是。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幹才對,濕才不對。

隻聽說過太濕影響白茶儲存品質的,從來沒有誰因為太幹影響老白茶質量的。

如果太幹對白茶儲存不好,為什麼那麼多大廠還要去北方買空屋子存白茶呢?

如果太幹就能讓茶葉沒味道,那我們當時做茶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做到盡可能最低的含水量呢?

國標是專門對茶葉含水量有制訂標準的。

每種茶葉都有。

國標規定白茶是8.5%以下的含水量。

我們家S師傅從不遵守這個數值,於他而言,絲毫沒有挑戰性,做到7%,甚至到5%的含水量,才是孜孜以求的。

獨孤求敗。

高處不勝寒。

《3》

茶友的疑惑是,為什麼一款白茶存了5年後,不但沒有越來越好喝,反而口感越來越淡了?

就算拿去煮,高溫壓榨之下,茶葉也隻是僅有香氣,湯水卻極為淡薄,不但不好喝,跟5年前相比,還更淡了呢?

這番疑惑的潛臺詞是:不是都說老白茶要自己存麼?

不是都說自己存的老白茶會越來越好喝麼?

為什麼我自己存了5年的老白茶,越來越淡?

這種疑惑,還挺致命的。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如果沒有科學的解釋,恐怕,會徹底顛覆他的三觀,甚至從此,對存白茶產生恐懼,興許就再也不存白茶了,移情別戀,愛上其它的茶類去了。

出了問題,找原因是對的。

最怕的是找到不對的人來給原因,那就是盲人騎瞎馬,肯定是要撞個頭破血流的。

把一款自己存了5年的茶葉變得越來越淡,歸結於儲存地區空氣太幹燥,這一結論,村姑陳推測,大約便是哪位『蒙古大師』支的招吧。

也隻有蒙古級別的茶界大師,才會這般顛倒是非。

嗯,茶存得淡了,是因為空氣太幹燥,這話方大師聽了,估計要生出幾條川字紋來吧。

《4》

確實,多年前,村姑陳就提倡:存新茶,喝老茶。

這番話的背後含義便是,不要隨便去購買市場上的老白茶,寧可自己存。

自己買新白茶,知根知底;自己存新白茶,能看能顧;喝自己存的老白茶,放心省心。

但是,在自己存茶的背後,還有一個前置條件,那就是,這款自己即將要儲存起來成為老白茶的茶,它本身,得是一款好白茶。

隻有好的新白茶,才能存成好的老白茶。

隻有好白茶,存成老白茶之後,才有收藏與飲用價值,否則,隻是廢柴一箱,有何意義?

什麼樣的新白茶,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新白茶,符合收藏與儲存的入門級條件呢?

當然是幹燥,足夠幹燥,幹度達標。

不說達到出口級的3%含水量,至少要達到國標規定的8.5%含水量吧?

然而,近些年來,部分跟著做白茶的地區,壓根兒就不管白茶國標關於含水量的規定,茶青葉子采下來曬一曬就收起來,也不烘幹,也不放在有抽濕機有空調的倉庫裡,倉庫也沒有鋪木地板以及用架子墊高十公分,茶葉也隻是用個簡單的塑料袋一捆往地上一扔,完事。

這樣的『白茶』,怎麼可能含水量是達到國家『8.5%以下』這個標準的呢?

它們的含水量至少在12%-15%。

這樣的白茶,若買回家去,哪怕精心儲存,有抽濕有空調,離墻離地三層密封包裝,從來不開箱,存5年10後,照樣是水味重,照樣是喝起來沒有滋味的。

品質不高的茶,存多久都是品質不好的。

含水量高的茶,越存,茶葉越淡。

白費了這麼多年存茶的心血,以及期盼。

《5》

茶友被帶偏了的一個觀念是,白茶存壞了是因為環境空氣太幹。

這當然是個謬論。

白茶加工生產,唯一的要義便是,做幹。

萎凋的目的,是為了幹;烘幹的目的,也是為了幹。

儲存的時候離墻離地三層密封,照樣是奔著『幹』字去的。

所以,怎麼能把存了5年的老白茶沒味道,歸結於『幹』呢?

如果『幹』導致了白茶存壞了,那為什麼還要萎凋、還要烘幹、國標還要規定含水量的上限呢?

這便是因為,『幹』,對白茶來說很重要。

從白茶采下來之後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幹。

采下來要及時攤晾,為是的是幹;攤晾的時候要薄,為的是幹;萎凋之後要烘,為的還是幹。

達到含水量的國家標準,才允許出廠銷售,更加為的是幹。

幹,才是伴隨白茶終身的終極命題。

相反,幹的對立面濕,便是茶葉最不喜歡,最討厭的東西。

茶樹喜濕,但茶葉喜幹。

千萬不要弄混了。

《6》

自己存白茶,是最優選擇。

但一定要選擇好高品質的白茶來儲存,並且一定要選擇幹度達標的白茶來儲存,這樣,才不會白費功夫。

含水量超標的白茶,越存,越沒味道。

哪怕退而求其次,用壺煮,像煮中藥那樣熬煮,也不會有太多滋味。

這些多出來的水分,會分解茶葉細胞中的營養成分,讓它們損耗,讓它們消失,讓它們轉變成別的物質….

不再剩下多少養分的老白茶,還是我們當初心心念念要存出來的湯水醇厚稠滑的老白茶嗎?

當然不是。

這世上,有些人,走著走著就不見了。

這世人,有些茶,存著存著就變味了。

人不見了,是命運使然,不可控。

茶變味了,便是自己的問題,怨不得旁人。

所以,在存白茶之前,精心挑選吧,別讓自己的心血,錯付了。

最是傷懷,良辰美景,在多年後,歸於斷壁殘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