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湯放了一段時間變渾濁,是不是變質了?還能繼續喝嗎?《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年又近尾聲,日子總是不等人。

好快的一年,一春一夏一秋一冬,在惶惶然茫茫然中,度至今日。

這一年裡,我們喝了很多好茶,也遇見了不少劣茶。

各種臭的、酸的、返青的茶,都曾出現在茶桌上。

不過,有了村姑陳這隻小白鼠,大家挑到心儀的茶葉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這個冬天,李麻花迷上了烘焙。

尤其是前段時間,不能出門,就在廚房裡做一些簡單易操作的甜品。

在某紅書上看教程,再去搗鼓她那隻寶貝的空氣炸鍋。

從準備食材到甜點成功,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與時間。

所有這些消耗,沒有值不值得,隻是願不願意。

柔軟的華夫餅,是冬日裡最好的茶點。

甜點太治愈了,至少我倆都是這麼認為的。

而與這個季節最為適配的,當屬香香甜甜的紅茶。

喝它的香氣與當下的時令,喝一種此時擁有的心情,更是一種自我調節的舒緩。

《2》

大多數人,都喜歡在冬天喝紅茶。

因為紅茶鮮甜濃醇,恰好符合冬天的氛圍。

正好想起,前幾天有茶友來問問題。

他說,自己昨天在喝紅茶,突然來了一通電話,便出門辦事去了。

過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回來,發現茶湯變得很渾濁。

於是問村姑陳,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是代表紅茶變質了?

不能喝了?

聽到這裡,或許有些老茶客已經想到了一個詞——冷後渾。

顧名思義,指的就是茶湯冷卻後,會出現乳狀渾濁的現象。

之所以在紅茶中經常發生,與它的制作工藝和原料有關。

紅茶是全發酵茶,在加工過程中,需要經歷萎凋、揉捻等步驟。

揉捻時,由於茶葉的內部細胞被破壞,茶多酚的氧化能力加強,生成了茶黃素、茶紅素等。

茶黃素,決定著茶湯是否金黃明亮,口感是否鮮爽。

茶紅素則是形成紅茶『紅湯』的物質,同樣影響著茶湯的滋味與湯色濃度。

而冷後渾的原理,正是與紅茶中所含有的茶黃素、茶紅素及咖啡堿等物質有關。

簡單來說,就是在高溫狀態下,這些物質都溶於熱水,處於遊離的狀態。

所以,此時紅茶湯看起來,清澈透亮,泛著橙紅的光澤。

等到溫度不斷下降,冷後渾的現象就會開始出現。

這些物質會締結在一起,就像麻繩一樣,緊緊聯系起來。

並且,締合物還會不斷增大,變得愈發顯眼。

也正如茶友所說的,人走茶涼後,紅茶湯看起來非常渾濁。

實際上,只要重新往茶湯裡摻入熱水,這些締結物又會重新散開,恢復清透的樣子。

最後再附贈一則冷知識,冷後渾的專業名字,叫做『茶乳酪』。

《3》

冷後渾是優質紅茶的標志嗎?

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曾經,有人把冷後渾視作判斷紅茶品質的標準之一。

當然,這種說法沒有具體出處,更沒有相關論文作為支撐。

前面我們也提到,冷後渾與紅茶的發酵工藝有關。

除此之外,還和原料有著極大的關系。

根據經驗,用大葉種制成的紅茶,因為體內多酚類物質含量較高,也更容易出現冷後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滇紅。

而福建的紅茶,比如正山小種、金駿眉等,就很難有冷後渾。

但反過來想,沒有冷後渾的紅茶,就不是好茶了嗎?

倒也未必。

就以金駿眉來說,7萬-8萬顆芽頭才能制成一斤幹茶,且是必須以桐木關內的菜茶芽頭為原料。

論金貴,幾乎沒有紅茶能與它媲美。

金駿眉口感鮮爽,花香清雅,泡出來的茶湯,金圈明顯,但唯獨沒有民間所說的『冷後渾』。

還有正山小種,公認的世界紅茶鼻祖,同樣極少出現冷後渾。

先前看過測評,業內有人發現,同一款紅茶,一杯按照正常方式沖泡,另一杯則刻意泡濃。

同時放進冰箱冷藏,之後發現,隻有濃的那杯出現了冷後渾。

所以,冷後渾並不是判斷紅茶品質的唯一標準。

有冷後渾的紅茶,有可能是好茶,也有可能是劣質茶。

或許隻是茶湯泡得太濃了,產生的錯覺而已。

判斷茶葉品質的條件,還得回歸『老三樣』,產區、工藝、儲存,才不容易出錯!

還有一些紅茶,以冷後渾作為借口,掩蓋自身的缺陷。

剛泡出來的茶湯,就已經帶有明顯的渾濁感,深紅暗沉,不夠清澈透亮。

湯水喝起來,也十分沉悶,顯然是品質太差所導致。

然而,為了欺騙不明真相的消費者,便用『冷後渾』來堵上對方的嘴。

甚至於,在泡白茶的時候,因為白毫太豐富而造成的茶湯『渾濁』,也有人以冷後渾作為回復。

看來,這句話真是萬金油啊,哪裡都能用。

至於是別有用心還是誤人子弟,就無從得知了。

《4》

最後來回答一下茶友的問題。

冷後渾的紅茶湯,是可以繼續喝的。

不過,如果是腸胃比較敏感的朋友,還是不建議喝冷掉的茶湯,容易刺激胃部。

重新沖一杯熱茶,更舒服。

另外,茶湯渾濁的原因,也不隻有『冷後渾』一種。

如果是間隔很長時間,從上午到下午,或者從下午到晚上。

那麼,也極有可能是這泡茶變質了,淪為了『隔夜茶』。

或許很多人以為,隻有隔了一個晚上的茶葉,才叫隔夜茶。

其實不然。

隔夜茶的真正含義,是指當茶葉被沖泡以後,處於濕潤的狀態下,在常溫空氣中放置時間較長。

由於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微生物、細菌。

尤其是在夏季,悶熱潮濕,茶葉悶在蓋碗裡,過度發酵,好比是『細菌培養皿』。

聞起來,還帶有一股酸餿味或者其它異味。

總之,香氣和滋味都與原來大相徑庭,變得很難喝。

再珍貴,都要倒掉。

否則,喝進肚子裡,壞了身體就糟糕了。

所以,無論是隔日,隔夜還是隔日夜,只要放置時間太久發現茶湯有明顯異變,就不要喝了。

再貴的茶葉,變質以後都不再具有品飲的價值。

《5》

一直都覺得,紅茶是受眾最廣的一款茶。

普羅大眾,不管喜不喜歡喝茶,都不會拒絕風味香甜的紅茶。

今天這篇文章,便是邊喝桐木紅茶,邊碼字的。

有花香,有果香,桂圓湯濃鬱的那一款。

才入冬不久,倉庫裡的正山小種,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

於普通茶友而言,寒冷的冬天,能有一杯溫潤的紅茶相伴,便是最好的願景。

但在此之前,請正確看待冷後渾。

切勿把冷後渾認為是優質紅茶的唯一標準,更不要盲目聽信茶掌櫃的推銷話術。

自己親自嘗過,覺得好喝,才是真正值得買的好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