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過後如何處理受潮的家藏普洱茶?《圖+文》

儲藏中的普洱茶,雨季過後常常出現受潮、黴變、感染異味的現象,必須進行及時的幹燥處理。

據試驗,把相當幹燥的茶葉露置於室內,經過一天,茶葉的含水量可達7%左右;露置五六天後,則上升到1 5%以上。

在陰雨的天氣裡,每露置一小時,含水量就會增加1%。

在氣溫較高、適合微生物活動的季節裡,茶葉含水量超過10%,普洱茶就會發黴而產生『黴變』。

如雲南夏季高溫多雨過後、沿海和內陸地區高溫多雨後,很多家庭收藏的普洱茶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受潮、黴變現象,甚至因室內空氣濕度大,室內氣味排除慢而使茶葉感染異味。

因此,當遭遇高溫多雨天氣時,普洱茶收藏愛好者應特別注意觀察藏品的變化,嚴禁普洱茶黴變。

除增加藏茶室環境的通風透光,加速空氣流通,盡量降低室內溫度外,對於受潮尚未發生黴變的普洱茶,應及時轉移到幹燥的環境裡存放;對於已經發生黴變的普洱茶,應設法進行曬、烘烤、焙幹等幹燥處理,處理後的藏品,應轉移到陰涼幹燥的環境下儲藏。

普洱茶是神秘的『生物食品』,微生物繁育的結果對儲藏的茶品未必就是毀滅性的破壞,有的甚至有利於茶品朝著優質方向轉化,應區別對待。

微霜狀的『白黴』,在普洱茶裡有『貴族之黴』的美譽,經幹燥退『霜』處理一段時間後,茶品滋味的醇和、甘滑度明顯增強。

黃色的『金花黴』數量的多少,歷史上曾作為『老青茶』品質鑒定的重要指標,數量多者為優質茶品。

但黑色的『黴變』,似對茶品有不利影響,常有『麻』、『掛喉』、『叮喉』(或『鎖喉』)感,使人不悅,卻偶有口感很好的佳品現象。

個中奧秘,有待進一步研究!

需要申明的是,盡管普洱茶是神秘的『生物食品』,對於發生『黴變』的普洱茶,筆者仍持謹慎態度,倡導以食品衛生的安全性為原則,未經適當處理,切勿草率飲用。

註:文章摘錄於《解讀普洱》,部分照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望聯系作者刪除

文章沒有唯美的圖片,隻有樸實的文字,這就像是我的個性。

我是一個雲南茶區的小茶農,因特別喜歡茶,也因茶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發燒友,這也是人生難得的一份茶緣。

如果你喜歡普洱茶或滇紅茶,可加我個人微信交流:sfy407(長按復制) 邵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