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巖韻』的幾大特點。《圖+文》

武夷巖茶的典型特征,可以用『巖韻』兩個字來概括。

人們喜歡巖茶,其實也就喜歡那股『巖韻』。

然而,怎麼理解『巖韻』,巖韻有哪些感官上的具體內容呢?

何為武夷巖茶的巖韻?

晚清名人梁章鉅,遊武夷時夜宿天遊觀,與道士靜參品茶論茶,將武夷巖茶特征概括為『香、清、甘、活』四字。

他說,靜參謂茶品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

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

再等而上則曰甘。

香而不甘則苦茗也。

再等而上之,則曰活。

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

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yue,煮的意思》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梁是舉人,愛做筆記小說,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撫。

所以他的這段評價,後人沿用至今,並將其作為巖韻的具體標準。

憑心而論,梁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還是抽象了一點。

盡管後人將四字順序顛倒,說是『活、甘、清、香』。

還有改動一、兩個字的,基本意義沒有多大變化。

用以評價任何一種茶,似也沒有什麼不妥。

也許是感到梁說的這四字,並不能充分說明巖韻特征。

於是有人另辟蹊徑,把巖韻歸納為更加簡練的四個字:巖骨花香。

這一個『骨』,說得好!

巖茶的香氣濃鬱,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花香。

水仙花香,蘭花香、桂花香等等。

這容易理解。

但『骨』就較難領會了。

顧名思義,『骨』喻堅硬,堅韌,等等。

可對於柔順如水的茶湯來說,它的『骨』在哪裡呢?

蘇東坡曾有一首詩《和錢安道惠寄建茶》,贊美建茶『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可能有助於理解『骨』的含義。

清朝乾隆皇帝在評價全國各地貢茶時,題詩詠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也很形象地描述了巖韻的特色。

所以,有人認為,巖韻中的『骨』,應是一種不以鮮香見長,而是以醇厚沉著穩重取勝的味道。

茶湯裡好像有『沙沙』的小顆粒,或者是好像有柔韌不絕的細絲,從而豐富了茶湯的質地。

吞咽下去很久之後,茶的滋味還在口中齒間回蕩。

其實,香清甘活也好,巖骨花香也好,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要真正理解巖韻,體會這些前人概括中的具體內容。

首先就是要正確理解巖韻的含義。

所謂的韻,源於音樂術語。

將各種不同聲音按一定規律排列組合,因此產生的一種能讓聽覺愉悅,引發種種想象的審美感覺。

將其內涵延伸到品茶,指在茶事活動中品茶者所產生的一種感官愉悅感,以及因此而引發出的全身心的愉悅與美感。

所以,巖韻的最基本含義,應是指巖茶的基本感官特征;而所謂特征,是與其它種類茶,綠黃白黑紅等等相比較而言,使巖茶與其它茶區別開來的明顯特征。

更深一層的意義,則是指一種飲茶者品飲巖茶時的特殊感受。

這一點,已有一些前人作了總結。

清袁枚在《隨園食單》就曾說過,武夷巖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

……如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袁枚是在將巖茶與龍井茶、陽羨茶作了比較之後,得出的結論,很有啟示意義。

不過,前人的經驗固然重要,最關鍵的還要結合自己的實踐,多品茶,善比較,才能取得真知灼見。

首先,要從感官上體會巖茶在色、香、味方面的特征。

巖茶湯水一般呈橙黃或深橙黃,帶些微紅,清澈亮麗。

這一點與其它種類茶相比,很容易辨識。

但與閩北烏龍比較時,須沖泡三,四水後才有分曉。

此時閩北烏龍湯色明顯變淺變淡,而巖茶湯色猶然不變,直到第七遍後才見清淡。

必須指出的是,即使是同樣品種,茶湯顏色深淺跟加工工藝的變化有很大關系。

茶青發酵的程度不同,還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來的湯色也不同。

一般來,重發酵,高火功的巖茶,顏色較深較紅;輕發酵,低火功的巖茶,顏色較淺較黃。

除此以外,新茶的顏色較淺,而陳茶的顏色較深,所以有巖茶『藏的深紅三倍價』之說。

指茶的香氣。

明代張源《公元1595年》在《茶錄》中說:『香有真香、有蘭花香、有清香、有純香,表裡如一,曰純香,不生不熟,曰青香,火候相當,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悶香,此皆不正之氣』,這段話很有啟發。

茶的香有好幾種類型,有的是品種香,有的是工藝香,有的是添加香《如茉莉花茶的香》,有的是綜合香,而巖茶,是品種和工藝兼有的綜合香。

但不管哪類香,最基本的應是茶葉本身的香為主。

其它香隻是兼帶的,類似的。

巖茶的常見特有香型,一是焦糖香,類似焦鍋巴,熬蔗糖,或者奶油、豆乳的香味;二是花草香,類似蘭花,水仙花,桂花或者桂皮,菖浦、薑母的香味。

用傳統工藝制作的巖茶,是純香和蘭香。

一、二水有明顯的焦糖香,三水後開始顯露花草香。

最典型的是桂皮、菖蒲的辛香。

綠茶則是真香,帶股青草味。

最典型是板栗香。

而從香的強度和持久度來看,一般來說,巖茶不如綠茶清長,但更為濃鬱,也更持久,七泡猶然。

如與其它烏龍茶相比,鐵觀音是青香,接近綠茶真香;鳳凰單叢則蜜香濃鬱,氣息猛銳;巖茶則更純厚綿潤,是一種成熟的香。

巖茶的香還透著骨鯁,也有人形容為『霸氣』。

這種香氣好像會滲透杯蓋,有沖頂的感覺。

且香氣不散,它呈現為『一團』。

感覺最好的是杯底留香,稱為『杯底香』或『冷香』。

茶湯冷卻後,再聞杯底,那種感覺實在是妙極。

巖茶的茶湯,總的來說是甘、醇、鮮、滑。

但細細品賞之下,則又有許多具體特點。

甘有兩種,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巖茶,入口就有一種甜滋滋,涼沁沁的味道。

但是不像普洱的甘那樣,有點膩感。

有的品種初品稍有苦澀,但很快生津回甘。

但巖茶的回甘,不像鐵觀音是滯留型的回甘、也不像龍井茶是回味型的回甘、更不像正山小種是體會型的回甘《一入口,不經意地會感覺到甘甜》。

巖茶的回甘是發散型的,直接擴充你的喉嚨,清涼開闊,你甚至覺得那不是回甘,但確實是喝了巖茶以後舌齒清甘,喉嚨開闊,很舒服的一種感覺。

是指茶味的濃淡和茶湯的厚薄。

茶味是任何茶湯都有的,可以明顯感覺到的類似中草藥的特殊味道。

巖茶的茶味,比綠茶濃,比紅茶黑茶淡。

茶湯則比綠茶厚稠。

但又不如普洱類黑茶,顯得更清薄。

如與同為烏龍類的鐵觀音相比,茶湯更厚稠,茶味更濃鬱。

所以,福建茶界比較巖茶與鐵觀音特征,有『南香北水』的說法。

茶湯清新,鮮美,如同雞湯一般。

曾經品過綠茶新貴安吉白茶,這種鮮感特別明顯。

造成這種鮮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綠茶的一倍以上。

而好的巖茶,也和安吉白茶一樣,鮮感很強。

不過並不是氨基酸含量特高,而是在做青發酵過程中,造成苦味的兒茶素含量降低了,氨基酸含量相對高了起來。

滑是相對於澀而言的。

茶湯入口後,舌尖有茶的感覺,再進入以後,舌頭的後半部分好像已經失去了知覺,不用吞咽,茶湯已經『滑』進或者『化』進喉嚨和肚子。

當然,好茶入口都很滑順,但是因為巖茶茶湯較為濃稠,所以,滑或化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

綜合這幾種感官味道,再回過頭來領會梁章鉅的『活』字。

就容易多了。

活,應是巖韻的最強表現。

可以理解為『活蹦亂跳』,如同充滿生命力的魚兒在激流中沖浪;可以理解為『變化多端』。

先苦後甘,先有強收斂、再轉清爽潤滑。

每泡茶湯的香與味都有變化,濃香藏在滋味裡、品過之後滿口流香。

可以理解為『源源不絕』。

巖茶的香與味,往往可以保持相當長久。

熱噴香,溫更甘,冷回韻。

尤其是在茶湯涼了之後,香與味下沉凝結,品味起來,好像魚翅湯似的,有韻在水中源源不斷地回旋著。

還可以理解為『回腸蕩氣』。

好的巖茶,而且力度勁銳。

常常是三杯下肚後,上下通氣,百骸賁張,神清氣爽,一身輕松。

令人情不自禁浮起飄然若仙之感。

在感官體驗的基礎上,如果品茶者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對巖韻的理解就又會更上一層樓。

從某種角度來說,體驗巖韻的過程,其實就是品巖茶時的審美過程。

巖茶的品質越好,品茶者對巖茶的理解以及茶文化修養越高,在品茶活動中能夠產生的美感越強。

到了這個層次,巖韻就很難用某一兩種感官感覺來概括和形容,而隻能用心去體會那種『可意會而不可言說』的美妙境界,『巍巍乎武夷高山,蕩蕩乎九曲流水』了!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