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早五、六年前,我們在景德鎮挑蓋碗
當時,滿大街茶具店內都以青花大蓋碗居多,容量最少也要超過160毫升。
這樣的蓋碗適合泡桂圓紅棗之類的八寶茶,然後不用公道杯,端起碗就喝。
這一舉動,稱為喝蓋碗茶。
若是直接喝茶,那倒無妨。
充其量,不過是將蓋碗視為有蓋的玻璃杯罷了。
將茶水喝入口時,持蓋一擋,能避免將茶葉碎末吞入口中。
但泡茶時,情況變了。
對常年喝武夷巖茶、福鼎白茶、桐木紅茶的胡建人來說,這樣的蓋碗實在是超超超大!
泡功夫茶,處處都要講究精致。
容量大的蓋碗,反而不實用。
畢竟,喝茶貴在一個『品』字,小口飲入,慢慢細品,才是正事。
若是大口吞入,囫圇一嚼,反而不利於領略完整的茶香、茶味。
提到這,就不賣關子了。
泡茶時,蓋碗選『大』的好,還是選『小』的好?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選容量標準的蓋碗,泡茶時更百搭、實用!
《2》
什麼是容量標準的蓋碗,它有什麼好處?
泡茶喝,泡巖茶、紅茶、白茶時,標椎蓋碗的容量是110毫升。
不多不少,恰好合適。
這樣的標準白瓷蓋碗,在我們的茶桌上出鏡率很高。
十處笙歌九處在,廣受歡迎。
用這樣的標準蓋碗泡茶,在茶水比例搭配方面很省心。
泡白茶,不論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不論新茶、陳茶、老茶,不論散茶、餅茶、茶磚,統統僅需投茶5克。
白茶裡,銀針的芽頭飽滿緊實,隨手取出一點茶,看著數量雖不多,但實際重量已經遠遠超標。
而壽眉散茶的梗葉蓬松,容易造成視覺誤差,很難摸準具體投茶量。
為了精準控制投茶量,泡茶時,建議在茶桌旁準備一把克秤。
稱重之後再投茶,肯定比『隨手抓』來得精準。
紅茶裡,以武夷山的桐木紅茶為例。
不論金駿眉、銀駿眉、小赤甘、大赤甘,還是煙小種、老叢紅茶,泡茶也是5克。
泡好茶,投茶量不需過多,合理的茶水比例前提下,更能泡出濃淡適中、清甜鮮醇、滋味出眾的美妙風味。
泡巖茶,不論水仙、肉桂、大紅袍,統統投茶8克。
入手以單獨泡袋包裝為主的巖茶時,一次一泡,一泡8克,正好適合。
不過在投茶時要注意,開口最好使用剪刀剪開。
避免隨手一撕,將泡袋內的幹茶條索弄碎不說,還會導致茶葉灑得滿桌都是。
滿桌狼藉,實在太糟糕。
《3》
160毫升左右的大蓋碗,為什麼不適合泡茶?
不實用、不順手、不聚香,是大蓋碗泡茶的三宗罪。
喝蓋碗茶時,容量選大一些倒也無妨。
和泡功夫茶不同,蓋碗茶並不追求茶水分離,而像玻璃杯泡茶那樣先投茶,後註水,剩下的就是等待。
等過一會,再揭蓋喝茶即可。
由於茶水不分離,幹茶一直浸在水裡,導致茶味源源不斷浸出。
所以投茶方面,原則是宜少不宜多。
而泡功夫茶,追求黃金茶水比例搭配,更能泡出理想茶味。
貿然換成大蓋碗泡茶,換算過來,投茶量要相應增多。
若是散裝茶葉,那倒還好,按照茶水比例,換算投茶量便是。
但經過獨立泡袋分裝成5克、8克的茶葉,就太麻煩了。
一袋嫌少,兩袋嫌多,著實尷尬。
另外,大蓋碗並非人人都能駕馭。
不是所有人都像鋼琴家那樣,擁有修長的手指頭,能同時彈好幾個音區。
面對容量大、直徑寬的大蓋碗,泡茶時會遇到『拿不穩』的狀況。
即便將大拇指和中指盡量張開,未必能穩穩握住蓋碗兩側。
稍不留神,失手打翻蓋碗燙傷手,導致滿桌狼藉,亂作一團……
穩妥起見,從順手角度看,還是選標準蓋碗更百搭、實用、利於入門!
最後,泡茶喝,還要考慮聚香的影響。
大蓋碗,容量大,內部空間更寬敞,這並不利於茶香聚集。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噴香水。
同樣數量的香水,噴在大廳、走廊、庭院裡,沒一會兒就會飄散,留香不持久。
而噴在小房間裡,鬥室盈香,裊裊香氛更能聚集起來,而不是一下子就散開。
泡茶,尤其是泡功夫茶,為了讓泡出來的茶湯更香更好喝。
某種程度上,蓋碗容量的挑選,宜小不宜大!
《4》
挑蓋碗,除了容量外,還要注意什麼?
材質上,白瓷為基礎。
白瓷的顏色,經典百搭,永遠不會過時。
以白為底色,能更好襯托出茶葉本身的顏色,利於觀察幹茶。
經過高溫燒成的瓷器,質地緊密,久經耐用。
平日使用只要不摔碎、不碰碎,在白瓷蓋碗身上壓根看出來使用痕跡。
而且白瓷的表面,覆蓋著細膩的釉面,不易沾染茶漬。
每次泡完茶,輕輕一沖,再用海綿擦一擦,瞬間就能恢復光潔如新的狀態!
器型上,倒鐘型為準。
對於倒鐘型蓋碗,村姑陳在私下裡給它取了個愛稱。
稱其為,大肚子蓋碗!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有容乃大,大肚子蓋碗的碗口寬敞,包容性更強。
泡茶時,面對梗葉蓬松的秋壽眉散茶,條索相對粗壯的老叢水仙、老叢紅茶等,統統毫無懼色,不用擔心放不下。
再加上,倒鐘型蓋碗整體較為敦實,能在茶桌上平穩放置。
不會出現底足窄,碗口寬,頭重腳輕『站不穩』的狀況。
厚薄上,薄一些的蓋碗更易散熱。
經常有茶友覺得,用蓋碗泡茶時,選泥料厚實點的更能隔熱、防燙手。
事實可不是這樣,厚蓋碗因為散熱慢、手感偏沉重,更容易燙手。
選擇輕薄一些的碗身,不僅泡茶時『握感』更好,還能快速散熱。
不至於剛將手指頭放在碗沿上方,立刻就能感受到滾滾襲來的熱意。
碗沿上,不要花裡胡哨。
見過部分設計感很強,偏藝術路線的蓋碗,在碗口下了不少心思。
專門將其設計成蓮瓣形、葵口形等,碗沿並非平滑狀,而是波浪狀。
這會影響茶湯倒出的順暢性,不如簡單樸素的平整碗沿來得實用。
當然,為避免燙手。
泡茶的蓋碗選碗沿寬一些的,更能隔熱防燙!
《5》
老話說,鞋子好不好,隻有自己的腳知道。
再昂貴的水晶鞋,也未必能適合自己。
泡茶,也是如此。
華而不實的蓋碗,徒有其表,實屬雞肋。
在日常喝茶時,根本不實用!
小而精,是茶具市場的新趨勢。
早年間在景德鎮選蓋碗,還得和拉坯師傅們定制容量,不要太大。
現如今,趨勢慢慢變了,蓋碗容量在主流上更小巧。
容量適中、規格標準、適合泡功夫茶的蓋碗,隊伍漸漸在壯大。
弱水三千,隻取一瓢。
紛繁復雜的蓋碗裡,選對簡單百搭的蓋碗,更能還原好茶本色!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