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起源 | 我以為的黃是什麼黃。

話說,這六大茶類啊,雖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正式正名,卻是由來已久。

綠茶作為老大哥,在唐朝時就有了『蒸青團茶』的記載。

緊隨其後的『黃茶』在公元7世紀也開始冒頭,但是,現行黃茶的生產加工工藝,卻是公元1570年前後才形成的。

哎!看到這裡估計各位看官要覺得不大對勁了吧,公元7世紀到公元1570年,這黃茶是幹什麼去了?

怎麼樣的磨磨蹭蹭也不至於要八百多年吧?

而且這八百年前的黃茶是個什麼黃?

其實,最初的黃茶,生來就是黃茶….

沒錯,與生俱來的『黃袍加身』,一生榮耀。

經常出沒在唐朝各大詩人詩中,例如享譽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是黃茶。

但是它們叫黃茶隻是因為它們『長得黃』,在還沒采摘下來時的芽葉就是自然發黃的,才由此得名『黃茶』。

本來也算名副其實。

但是沒辦法,其他五大茶類可不是這樣簡單劃分的,於是,黃茶的一身黃袍變成一身尷尬。

說來跟現在的那個真綠茶·安吉白茶倒是頗為相似。

宋時古人有雲:丹荔黃甘北苑茶,勞君誘我向天涯。

這時的黃茶依舊是指長得黃的茶。

時光飛逝,歲月流淌,那黃茶又是如何由『長得黃所以叫黃茶』發展到根據加工和發酵程度劃分『黃茶類』的,這八百年又是怎麼『磨蹭』掉的?

原來這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綠茶在加工時,包括鮮葉殺青後沒有及時揉捻;或者揉捻後不及時進行解塊幹燥;又或者殺青溫度低了,時間長了,堆積久了等等等等都有可能產生黃變。

這些在綠茶裡算是工藝缺陷的問題,才是黃茶成功上位的開始。

現在的黃茶,是加工出來的。

現在的黃茶基礎加工是鮮葉經過殺青、揉捻、悶黃、幹燥出來的。

哎!那不是聽著跟綠茶相去不遠,不就多個『悶黃』而已,四舍五入不就是一樣嗎?

那區別可就大了,四舍五入不了。

黃茶加工工藝關鍵正正就是在『悶黃』這一步,這是決定黃茶『黃湯黃葉』的關鍵工藝,也是黃茶作為六大茶類的『立身之本』,怎麼能四舍五入沒有了?

據載,黃茶的全套加工工藝有憑有據有記載的是在1570年左右那會形成的,黃茶類中產量最高的條形黃茶之一黃大茶就創制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

作為老三的黑茶,『黑茶』二字,最早載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禦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征悉黑茶….』

呃….出現在唐朝的『黃茶』尷尬了,感覺的確是黃茶占便宜了。

這是歷史記載並且流傳至今的,事實如何卻未可知。

至於黃茶的加工工藝如何?

『悶黃』又是怎麼一種悶法?

下回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