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靡全世界的『橘紅』,為何突然銷聲匿跡?|吾雨茶課堂。《圖+文》

本文由吾雨茶課堂原創,首發於搜狐號

『白琳工夫』是產自福鼎的一種工夫紅茶,

是以主產地福鼎白琳鎮命名的,

但是『白琳工夫』的發展史比較坎坷。

現在說到『白琳工夫』,

很多茶友都不知道有這樣一種工夫紅茶的存在,

但是說到『閩紅工夫』很多茶友就不陌生了。

實際上,

福鼎的『白琳工夫』

與福安的『坦洋工夫』

和政和的『政和工夫』

並稱為『閩紅三大工夫茶』,

『白琳工夫』甚至曾一度被列為三大功夫之首。

▲紅茶的分類圖

白琳工夫的興衰史

福鼎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優質的茶產區,

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記載:

『永嘉東三百裡有白茶山』

據考證,即為現在福鼎地域范圍內。

1759年清乾隆年間,

福寧知府李拔編撰《福寧府志》記載:

『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

可見白琳茶在當時地位之高。

自清代以來,

以福鼎大白、大毫等為原料,

產制的『白琳工夫』紅茶,

遠銷東南亞以及西歐各國。

但『白琳工夫』的發展史比較坎坷,

經過發端興盛、由盛轉衰、由衰轉盛和興盛式微四個時期。

▲清朝時的茶葉貿易

發端興盛:

白琳工夫的發端興盛期是清代至民國之前。

當時福鼎出產的紅茶備受到國人喜愛,

據相關資料記載,

清光緒年間,

福鼎流向外地的紅茶2萬箱,

每箱50市斤,

銷往上海等國內大城市。

由盛轉衰:

民國初期,

時局動亂,

很多地區都不穩定,

白琳工夫的生產和銷售也深受影響。

白琳工夫由盛轉衰,

年產值不到百萬元。

由衰轉盛:

民國中期至解放前,

白琳工夫又逐漸轉衰為盛。

福鼎的茶葉主產區白琳、點頭等地茶業發展迅猛,

茶棧茶館林立,

茶商來往貿易頻繁,

整個茶產業十分興盛。

很多茶商向大茶行承包精品工夫茶在特定港口、碼頭交易,

再由洋行、茶行外銷港澳及歐美各國。

當時已經出現不少資本雄厚的茶館,

擺脫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

將白琳工夫水運至營口,

轉運滿洲裡銷往蘇聯。

興盛式微:

雖然到民國後期,

白琳工夫已經享譽各界,

但是賺的盆滿缽滿的是那些茶商,

茶農並沒有因此受益致富。

導致茶園大片荒廢,

茶葉生產積極性低迷,

產量下降。

再加上,

中蘇斷交,

國際形勢發生變化,

國外對紅茶需求下降,

白琳工夫出口受限,

工夫紅茶逐漸式微。

到七十年代初紅茶改制,

白琳工夫也因此漸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

▲白琳茶廠舊址

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

白琳乃至整個福鼎,

幾乎已經沒有廠家生產『白琳工夫』。

如今的白琳,

『白琳工夫』的作坊、企業已經很難找到了,

隻能從白琳老茶人口中依稀感知『白琳工夫』曾經的輝煌。

曾風靡全世界的紅茶

白琳制作工夫紅茶的歷史十分悠久,

在19世紀50年代前後,

當時的閩廣茶商就已經把白琳做為茶葉集散中心,

設號收購白琳茶,

銷往外地,

『白琳工夫』也因此而聞名於世。

到20世紀初,

福鼎點頭的陳氏使用福鼎大白茶原料,

代替原先的小茶種原料制作工夫紅茶。

又在合茂智茶號的研究探索下,

充分發揮福鼎大白茶的優點,

采用細嫩的『大白』芽葉制作工夫紅茶,

制作出來的成品紅茶條索緊結纖秀,

茶味醇鬱芬芳,

色澤鮮紅似橘,

又被稱為為『橘紅』。

隻是由於紅茶一般都習慣以產地命名,

因此人們聽到的大都是『白琳工夫』這個名稱,

很少聽說『橘紅』。

▲橘紅色的茶湯

在那個年代,

在茶人眼中白琳工夫中的精品『橘紅』,

它的品質甚至不輸被稱為『祁門香』的祁紅,

成為優質紅茶代表。

其中的特級白琳工夫,

其形秀有峰、金黃毫顯的外形,

幽雅馥鬱的香氣,

濃醇香甜的滋味,

被中外茶師譽為『秀麗皇後』。

它獨特的風味,

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

相傳當時,

英國女王特別喜愛『白琳工夫』,

以致世界都認識白琳,

可見白琳工夫紅茶曾經的輝煌。

▲形秀有峰、金黃毫顯

白琳工夫的制作工藝

最早白琳工夫的毛茶制作,

是以民間農戶、茶販自建的茶作坊為主,

采用純手工制作成毛茶,

再被茶商、茶館收購後進行精加工出售。

白琳工夫的初制加工工藝,

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揉捻、發酵、烘焙這幾個工序。

白琳工夫成品茶葉的品質受原料的鮮嫩程度的影響,

因此對茶青的采摘有很嚴格的要求,

要早采嫩采,

挑選最先冒出來的細嫩茶芽采摘,

非常費時費力。

否則芽葉過大,

不易於揉捻成型,

成品外形粗松,

影響品質。

萎凋效果影響茶葉口感的鮮嫩度,

白琳工夫紅茶在萎凋階段要特別注意適度萎凋。

一方面,

使鮮葉內含物質發生一系列自然轉化,

為紅茶色、香、味的形成奠定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

通過降低鮮葉的含水率,

從而降低茶葉細胞的張力,

讓芽葉由脆變軟,

增加芽葉的韌性,

便於揉捻成條。

揉捻環節,

是對制茶師傅經驗技巧的最大考驗。

揉捻不能過輕也不能過重,

多一分則茶碎,

少一分則無法形成紅茶緊秀的條索。

在揉捻過程中,

茶葉細胞被破壞,

茶內質溢出,

芽葉逐漸被揉卷成緊實的條索。

揉捻時要及時挑出已經成形的芽葉,

防止揉捻過度,以保存毫芽,

確保每一根茶青都能充分揉捻成條狀。

發酵作為工夫紅茶的核心工藝,

是形成紅茶品質特點的最為關鍵的工序。

發酵要在潔凈的環境中進行,

在發酵過程中,

要嚴格控制發酵的溫度、濕度等因素。

在防止茶葉變質的同時,

讓茶葉中的多酚類等物質充分氧化,

轉化出足量的茶黃素和茶紅素,

形成紅茶的色、香、味品質特征。

烘焙采用的是

『毛火高溫快速,足火低溫長烘』雙重幹燥,

更好的豐富和發展茶香氣,

形成紅茶的馥鬱香甜的品質特點。

先以100-120℃的高溫烘至八成幹,

再以85~95℃的溫烘至足幹。

一方面,

通過高溫烘焙使酶失去活性,

防止發酵過度;

另一方面,

將茶葉中的水分烘至7%以下,

確保茶葉能長期儲存。

原創聲明:本文由吾雨茶課堂原創,歡迎喜歡喝茶的朋友轉發分享,轉發分享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