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第74屆聯合國大會宣佈將每年5月21日設為『國際茶日』,以贊美茶葉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價值。
今年首個國際茶日即將到來,我們借此機會來說說普洱茶的歷史及傳說!
還多人不知『普洱』一詞是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寓意著親切家園的美好含義。
普洱市,別稱思茅,是雲南省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距昆明373公裡,歷史上稱為『普洱府』。
普洱茶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
民間有『武侯遺種』的傳說,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明代萬歷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在唐朝時期,普洱原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為普洱茶前身。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
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薑烹而飲之』
普洱茶的極盛時期是在清朝,先有雍正皇帝的禦用貢茶茶廠,後有乾隆皇帝禦賜茶名。
據傳說,普洱茶得名源於乾隆皇帝,所以有『先有普洱府,後有普洱茶』這一說法。
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為業。
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幹,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
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打開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為黴變而變色了。
兩人本來打算自殺謝罪,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鬥膽把黴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鑒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制茶。
他還有一個特制的銀鬥,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
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著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瑯滿目。
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
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
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
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
』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在這之後,濮氏老莊主和普洱府的茶師們,根據這批貢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發酵工藝,其他茶莊紛紛效仿,從此代代相傳。
現代普洱茶特指雲南省普洱、西雙版納及臨滄等地采用雲南大葉種曬青綠毛茶精制整理或蒸壓成型後長期儲存陳化獲得的產品,以及70年代以來經技術改革創新,采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增濕渥堆、後熟陳化制得的產品,其具有幹茶色澤褐紅,條索肥壯重實,耐儲耐泡,茶湯紅濃明亮、陳香顯著,滋味濃醇回甘,葉底褐色柔軟的特點。
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現代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膩、減肥防齲、降血脂、降低膽固醇等多種保健功能,普洱茶日益備受世人所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