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巖茶時,一整泡有點苦,能不能減少投茶量隻放半泡茶?《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見過這樣的新手喝茶建議。

『剛開始喝巖茶,茶味喝不慣的話,建議投茶量減半,每次隻泡半袋』

聞言,不少入門級茶客欣欣然照搬了。

好耶,一次隻放半袋。

原先8克一泡肉桂,隻能喝一次。

現在分成兩次來喝茶,無形當中還節省了一泡茶!

再說,每次隻放半袋茶,再也不怕茶味被泡濃了。

畢竟投茶量減少了嘛。

投茶減半,隻泡4克,再怎麼著也不會遇到濃苦澀重的茶湯了……

聽起來,這種投茶減半的新手泡茶建議蠻劃算的。

但麻花在此要鄭重提醒大家,這種省茶式的泡茶竅門,不可取。

因為投茶減半,意味著茶香馥鬱程度打了半折;

因為投茶減半,泡出來的茶湯醇厚飽滿程度略有不足,達不到最佳風味效果;

因為好茶不會苦澀過重,苦味強烈,澀到麻嘴巴,而是香清甘活。

唯有那些苦澀過重的劣質問題茶,才需要借助這樣的花招去掩飾自身缺陷!

為了認清一泡巖茶的真面目,還是建議用老方法泡茶。

110毫升標準蓋碗,8克茶,沸水沖泡,環壁註水,前7沖左右都可快出水,泡到尾水後茶味漸淡,再考慮延長坐杯時間……

一板一眼,按部就班,慢慢走完泡茶流程。

泡出來的茶湯,方能濃淡適口,甘潤飽滿!

《2》

話說回來,在茶圈內,這種減量式泡茶的方法頗受歡迎。

不少新手茶客在剛開始喝巖茶時,遇到的糟心事是嫌棄茶味太濃。

覺得其茶味,堪比苦藥湯。

太濃、太苦,自己接受不了。

認為巖茶是款重口味的茶,很難令人欣賞。

此時,投茶減半能直截了當解決新手喝茶怕苦的困擾。

但麻花要說一句公道話,如果是因為喝茶怕苦,喝不慣巖茶,那麼這種減少投茶量的做法,治標不治本。

因為內質豐富的好茶,養分含量充足,即便因為茶水比例失衡《茶多水少》、浸泡時間過長導致茶味泡濃變苦。

將一杯泡濃的好茶喝到嘴巴裡,勉強還能讓人承受。

畢竟除了濃苦以外,這杯茶還是香氣馥鬱的,茶香層次豐富,飲入口中唇齒留香。

好茶哪怕泡濃了後,苦味也能迅速在口中化開、消解。

取而代之的是陣陣美妙的回味,回甘生津,清涼感湧現,特別舒爽。

但劣質茶的情況,恰恰相反。

本就茶味物質積累單薄的問題巖茶,減少了投茶量後,茶味隻會變得更加寡淡乏味。

並且,隱藏在劣質茶當中的刺激性茶味《苦、澀、酸、麻等》不會憑空消失。

哪怕減少投茶量後,沒有直面其鋒芒,喝完茶之後還是會覺得嘴巴苦、不爽口、隱隱澀口等。

為此新手喝巖茶如果實在『怕苦』,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應當是選對好茶。

《3》

新手入門選巖茶,應該怎麼挑?

火功上,如果喝不慣巖茶的焙火氣息,建議循序漸進。

先從火功輕一些的輕火、中輕火入手,再慢慢嘗試中火、足火。

品種上,建議優先考慮主流品種,先將水仙、肉桂喝明白再說。

偶爾打算調劑口味時,可選金牡丹、黃觀音、奇蘭等香氣馥鬱的品種茶。

另外還要注意一個細節,盡量選標準克數的巖茶。

市面上,巖茶以單獨泡袋包裝為主。

獨立泡袋,密封性強,方便易攜,一次一袋,十分方便。

但稍微留心就能發現,各家每泡包裝的巖茶克數,不盡相同。

尤其是近些年,單泡克重不斷增加的情形,比比皆是。

從9克、10克、11克、13克、甚至15克,都有存在。

對這種加量的巖茶,建議大家慎選。

因為,內質豐沛的好巖茶,即便不加量,也能泡出醇厚飽滿的茶味。

而很多依靠增加數量來彌補自身茶味寡淡缺陷的巖茶,說白了不過是質量不足,數量來湊。

但這種增加克數之後泡出來的茶湯,無法讓茶湯變得更醇。

其餘泡茶做法不變,單純增加投茶量,增加的僅是『假厚度』罷了。

濃非厚,淡非薄。

茶味濃淡和泡法有關,加投茶量、加浸泡時間就能讓茶味變濃。

但茶湯醇厚與否與品質相關,唯有山場、工藝俱佳的優質好茶,才能實現醇厚、稠滑、美妙的茶湯質感!

《4》

喝巖茶,老饕怕甜?

曾經聽過這樣的說法。

『喝巖茶時,如果你嫌棄茶味太苦,說明你的飲茶水平太嫩,段位不足,因為真正的老饕根本不介意苦不苦!』 『喝起來口味濃、兇、煞,才是勁道剛猛的好巖茶。

反觀那些甜甜、柔柔、滑滑的茶湯,喝著根本沒風骨』

當然,這種說法是錯的。

沒有人天生就樂意吃苦,喝下太苦太澀的茶湯,無疑是給自己的味蕾找虐。

優質的武夷巖茶,茶味素來以香清甘活、巖骨花香為貴,從頭到尾就沒有半個字體現到苦味!

對比來看,新手怕苦,老饕怕甜,倒是反差鮮明。

但這種以『吃苦』來證明自己喝茶段位的方法,簡直是搞笑。

萬一有人對苦味先天就不敏感,哪怕喝黃連水,生吃苦瓜都不覺得苦,但在喝巖茶時,連水仙肉桂都喝不出來。

就這也能說明段位高?

這要是說出去,豈不得讓人笑掉牙?

實事求是看,真正能體現喝茶段位的考驗方法,不應該這麼小兒科。

能分出水仙、肉桂。

能分出輕火、中火、足火。

能喝出正巖、半巖、高山茶的區別。

能辨別出走水茶、病火茶、發酵不足、做青過熟等一系列問題茶。

先將這些基礎入門課程弄明白後,再談懂巖茶,尚且不遲!

再說,巖茶喝起來不需要太甜,這個說法屬於悖論。

優質好茶的甜,分為兩種形式。

一種是入口即甜,清甜甘潤,甜美柔和。

一種是回甘生津,生津持久,回甘中帶有花香,源源不斷的生津感會讓喉間變得格外『開闊』舒爽!

入口即甜與回甘生津對好茶來說,缺一不可。

為此,巖茶喝著不能有甜味,顯然是徹頭徹尾的歪論!

《6》

對於巖茶的甜,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

茶圈內經常會有人腹誹。

『哎,你這茶這麼甜,該不會加糖了吧?

不不不,先別急著定罪名。

人工添加的甜味,又怎能和好茶的天然甜味相提並論?

在巖茶圈內摸爬滾打這些年,就沒見過有人會往巖茶裡加糖的。

因為,人工加糖的甜,會讓喝茶時感覺很出戲。

哪怕一款茶又苦又澀,加了糖進去後隻會變得又苦又甜,更加怪異。

再說,優質巖茶的甜味,更多接近『潤物細無聲』的狀態。

入口時,清甜柔滑又甘潤,不會甜到發膩。

喝茶後,喉間的回甘能持續好長一段時間,才下喉頭,卻上心頭,讓人惦念不忘。

泡茶時,不單前兩三沖喝著有甜味,即便在7、8沖後的尾水,依然有甘甜滋味的存在。

試問,人工添加的甜,隻能附著在表面。

又如何能超越優質好茶與生俱來的,超長待機那般的甘甜回味?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