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貨滿滿!普洱茶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圖+文》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隨著中國居民對健康養生需求不斷提高,普洱茶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

一、普洱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量持續增加。

近五年來,普洱茶產量呈持續增加趨勢,從2014年的11.4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17.2萬噸;普洱茶占比也不斷提高,從2014年的34.0%提高到2018年的40.6%。

普洱茶種植區域分佈在雲南省的11個地州、75個縣、639個鄉鎮。

普洱茶的四大產區分別是:普洱茶區、西雙版納茶區、臨滄茶區、保山茶區。

生產普洱茶的市州包括:雲南省西雙版納州、臨滄市、普洱市、昆明市、德宏州、大理州、保山市、紅河州、楚雄州、玉溪市、文山州等。

《二》消費市場持續擴大。

普洱茶需求不斷攀升,消費群體逐步擴大。

普洱茶消費市場經歷了從出口為主到國內市場地位逐步上升的轉變。

為適應普洱茶市場的不同消費需求,普洱茶產品從傳統向多元化轉變,袋泡茶、速溶產品等新產品陸續推出,在保持產品特點基礎上增加了便利性。

《三》加工技術和流通渠道快速發展。

由於普洱茶產量、銷量、價格逐年攀升,加工規模不斷擴大,加工能力明顯提升。

普洱茶龍頭企業在提升加工水平上進行了探索,2018年發佈了很多普洱茶加工裝置研發專利,為普洱茶生產提質增效、安全性提供有效的工藝指導。

流通方面,茶農是中國茶葉流通的主體,普洱茶流通渠道呈多樣化特征,主要包括:前店後園、茶莊、茶葉連鎖店、茶館、超市茶葉專櫃、批發市場、集團購買、網上商城等。

《四》出口國別多元化。

2017年以來,中國普洱茶出口量較2014-2016年顯著增加,並呈繼續增加趨勢。

2017年,中國普洱茶出口量2717.3噸,2018年中國普洱茶出口量2953.5噸。

中國普洱茶的出口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港澳臺、東南亞國家、部分歐洲、北美和大洋洲。

亞洲是中國最大的普洱茶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五》價格近幾年來快速上漲。

近年來,普洱茶價格較快速上漲,原因有以下三點:

1.市場需求。

普洱茶價格上漲主要原因是市場供不應求,普洱茶市場不斷擴大,社會資金大量註入,短期內促成了對普洱茶需求的快速上升。

2.價值回歸。

一些資源獨特、品質風格明顯的普洱茶產品被挖掘出來,受到市場追捧,也進一步促進雲南普洱茶原料價格的上漲。

3.市場炒作。

普洱茶本身具有越陳越香的商品特性,具備投資屬性,受到資本的關注。

《六》不同種類普洱茶成本收益參差不齊。

以市場自然分類,普洱茶分為古樹茶、野放茶和臺地茶。

不同種類普洱茶的成本和收益差別很大,臺地茶和野放茶的成本較低,每斤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古樹茶是稀缺資源,成本基本在每斤百元以上。

二、普洱茶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產量增速將有所放緩。

根據普洱茶產量增長變化趨勢和產量占雲南省茶葉總產量的比例變化趨勢,2016-2017年普洱茶產量增長較快,2017-2018年增速開始有所放緩,預計未來產量增速將逐漸趨於平緩。

《二》消費將呈飲茶低齡化、空間跨度擴大化趨勢。

隨著人們養生保健意識不斷增強,普洱茶消費量將不斷增加,同時普洱茶的消費群體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消費者呈低齡化趨勢。

普洱茶消費也呈空間跨度擴大化的趨勢,消費區域由華南、西南等傳統消費區域逐步拓展到西北、東北、華北等新興消費區域,傳統市場升溫、新興市場不斷擴展。

《三》加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普洱茶初加工工藝較落後,許多生產企業還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嚴重制約普洱茶產業發展,優質原料粗加工後以低廉價格銷售,成為隻能『養民』不能『富民』的產業,未來普洱茶加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出口量和出口國別繼續增加。

普洱茶出口貿易日益頻繁,出口量不斷提高,國外客戶不斷增加,在東南亞市場、歐洲市場和美洲市場,普洱茶受到廣泛歡迎。

三、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茶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貧困縣發展茶葉產業能帶動大批農村勞動力就業。

由於普洱茶是雲南省獨有的茶葉品種,所以本報告將以雲南省為例,分析貧困地區普洱茶產業情況。

《一》總體情況

截至2019年1月,雲南省67個貧困縣中,滄源縣、昌寧縣、鳳慶縣、南澗縣、雙江縣、雲縣等以茶產業發展為主助推全縣脫貧攻堅、實現脫貧摘帽。

《二》主要經驗做法

1.抓實基地建設,開展技術培訓。

投入資金和技術,建設標準茶園,改造低產茶園,修建茶園水利、道路和觀景臺等基礎設施,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了全縣茶園管理和質量安全水平。

註重對茶葉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聘請專家到茶葉生產一線開展茶樹病蟲害防治、無公害茶園管理、綠色有機茶園認證、古茶樹保護、茶葉精深加工等技術培訓。

2.重點傾斜扶持,培育龍頭企業。

對龍頭企業和茶葉加工廠等進行資金支持,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企業+合作社+社+農戶』等模式,龍頭企業、茶葉加工廠、合作社、茶葉大戶等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茶產業,實現增收脫貧。

3.帶領企業參展,拓寬銷售渠道。

帶領企業積極參加展示展銷會、茶博會、文博會等,加大茶葉品牌的宣傳力度,並構建『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依托實體市場、現代信息、物流網絡和茶葉產品優勢,推動茶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4.弘揚推廣茶文化,紮實推進茶旅融合發展。

廣泛開展茶文化創作與發掘,收集整理茶歷史和茶文化遺產,加強茶葉產業與旅遊業的融合,在茶葉主產區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閑度假旅遊為一體,帶動周邊農戶積極發展農家樂、鄉村旅遊增加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四、普洱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薄弱,總體效益低。

茶葉種植區多為山區和丘陵,分佈較散,生產通道、水利澆灌設施投入不足,大致大部分茶園仍屬靠天吃飯,茶園管理機械化程度低,產業爭勞力問題突出,茶葉質量安全問題存在,茶園生產經營困難。

2.市場主體實力弱,競爭力不強。

龍頭企業受資金短缺制約,認證基地措施不力,產業帶動力不強。

茶葉初制所多為家庭作坊經營,初制加工一方面存在準入門檻低、無序競爭突出,一方面又存在標準化初制所少,初制所建設用地指標短缺,缺乏用地保障的問題。

3.市場營銷滯後,名牌產品少。

缺乏完善的產地茶葉批發市場和現代化的市場流通體系,大部分茶企缺乏有組織、有規劃的品牌建設意識,缺乏全面、實質、有效的宣傳,企業自有品牌影響力不夠,知名品牌少之又少,導致其市場競爭力不足。

4.茶文化建設滯後,氛圍不濃。

目前對於茶文化的研究和宣傳相對還比較滯後,文化氛圍不濃,與茶產業的發展不能相向而行,對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創作、研究傳承和開發利用有待提升,茶文化普及程度不高,上規模、上檔次兼備茶藝表演、茶產品展示和品茶的場所很少,知茶、興茶的氛圍不濃。

5.茶產業發展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受茶葉稅收少和其他工作壓力的影響,加之縣級財力困難,目前存在對茶產業發展重視不夠,資金支持不足,發展措施不力的問題,工作合力有待加強。

《二》風險分析

1.資源環境約束。

在茶葉種植發展過程中,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對茶產業發展的約束越來越明顯,土地、水、能源等資源供應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足。

2.產銷不平衡。

產能過剩是中國茶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國茶葉年產量持續增長,但消費市場的增長速度過慢,導致茶葉產銷不平衡。

3.質量安全隱患。

目前國內綠色、生態、有機茶園比例不高,茶葉存在質量安全隱患,茶葉的農藥殘留含量和重金屬含量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沒有有效的方法徹底解決茶葉質量源頭管控問題。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加大產業發展的扶持投入。

隨著國民經濟形勢下行,基層財力保障運轉壓力巨大,對產業投入力不從心,需要從國家層面采取措施,加大資金、項目扶持力度,走出中國茶產業發展困局。

《二》促進產業規模適度化、種植技術先進化。

目前大多數茶葉主產地都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優勢產區,應繼續發揮自身規模優勢,進一步優化雲南省茶產業區域佈局,引導茶產業向具有規模優勢和效率優勢的區域集中。

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廣,不斷引進和吸收國際先進茶葉種植技術和新品種,調整產品結構,走產品多元化道路。

《三》有效提升產業源頭質量管控水平。

建立完善茶葉質量生產控制標準、檢測檢驗和監管體系,實現茶葉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加大對茶園投入品銷售、使用監督檢查,加強媒體及社會公眾監督,從源頭上把好茶園『投入品』準入關。

《四》不斷推廣創新發展運營模式。

在新時期背景下茶產業也應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創新經營理念、提升經營能力,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茶葉的推廣、營銷可以『互聯網+』的手段,結合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建立新型的茶葉交易機制,構建一種以產、儲、銷為產業鏈結構的交易模式。

《五》大力傳承和弘揚茶文化。

從國家層面把茶產業和茶文化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文化普及的高度,傳承和弘揚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

《六》實施『走出去』戰略。

要從農業、經貿等行業和部門,發揮好引領輸出作用,要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地謀劃和設計,引領茶葉走出國門,下大力氣,用真功夫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茶,讓中國茶世界飲,讓世界各地知曉和采購中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