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邊一圈、再拉高,定點註水的花式泡茶法,會泡出什麼樣的茶湯?《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用實用主義分析了一番茶葉會不會被水燙傷的問題。

給那些愛茶葉愛得過度的茶友們,提了個醒。

茶葉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嬌氣,它生在樹上的時候是經歷過高溫的,它采下來加工的過程中也是經歷過高溫的,所以,它沖泡的時候,怎麼就不耐高溫了呢?

除非質量不好。

先天不足的茶葉,當然怕這怕那,又怕燙又怕涼,芽頭太薄就容易燙黃,葉片太薄就不耐泡,總之,在沖泡的時候各種講究過度的人,必定是經歷的好茶太少。

經歷了太多劣質茶,才會不斷鉆研泡茶的花樣,以期用這些所謂的技巧,把內質不豐富,品質不好的茶,泡得不那麼難喝。

亡羊補牢。

但只要是天天都在喝好茶,太姥山的優質白茶,三坑兩澗的優質巖正巖茶,哪裡還需要小心翼翼地注意水溫,小心翼翼地注意註水方式,一會低一會高地折騰呢?

直接燒開,當頭澆上去,一整圈全澆透,蓋上就給倒出來喝了。

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茶湯活甘清香,鮮爽怡人。

花香裊娜,不要太好喝。

那麼,關於泡茶,那種茶藝師都想學的花式泡茶法,比如高沖,比如註水過程中拉高,這種極考驗註水的準頭卻對茶湯的香氣滋味並沒有太大幫助的泡茶方式,除了極具表演性與觀賞性之外,於茶葉本身而方,它們都有哪些弊端呢?

《2》

花式註水法——繞邊一圈之後就拉高開水壺定點註水,會形成三種不利於茶葉內質勻速釋放的情況:

第一種:第一沖隻有小部分茶葉釋放出內質,大量茶葉仍舊是幹的。

繞邊一圈註水,水流是從蓋碗邊沿澆下去的,且因為隻澆了一次,除靠近邊沿的茶葉被水澆到之外,蓋碗其他部位的茶葉是沒的接觸到水的。

這便是這種泡法最大的缺陷——在第一沖,隻有邊上的茶葉接觸到水,而中間的茶葉直至出湯完畢仍然接觸不到沸水——大量位於蓋碗中間部分的茶葉,仍是幹燥的。

這便使得這一沖茶湯裡,隻有邊上那一圈茶葉釋放出的內質,卻沒有中間部分的茶葉的內質。

一泡茶湯裡隻有邊沿的茶葉浸出的味道,卻沒有中間部位的茶葉浸出的味道,這是不是很奇怪?

這樣的茶湯,自然是不完整的,過於清淡單薄的,不能完全展現這泡茶葉整體實力的。

畢竟我們隻喝到了一部分茶葉的浸出物。

若僅憑此來判斷這款茶好還是不好,山場如何,工藝怎樣,肯定是會有失偏頗的。

而更加不可以憑此來斷定自己喜歡這款茶還是不喜歡這款茶。

局部並不能代表整體。

還是要重新稱5克,重新取一隻幹凈的蓋碗,重新燒水泡過,換一種註水方式來泡它,才可以客面全面的了解這款茶,從而得出最終的答案。

《3》

花式註水法形成的不利於茶葉內質勻速釋放的第二種情況:

同一蓋碗中的茶葉內質釋放不同步。

註水時,先繞一圈,接著拉高手臂,抬高開水壺,從高處將水柱傾入蓋碗,這種方式看上去好看,但卻會削弱茶湯的口感。

因為,在前10秒的時間裡,隻有邊上的茶葉接觸到沸水,並開始釋放內質。

而位於蓋碗中間的茶葉,有時候整沖都接觸不到沸水,有時候雖然會接觸到但要到10秒之後——這就使得先接觸到沸水的茶葉與後接觸到沸水的茶葉,它們內含物質開始釋放的時間節點是不一樣的。

先被沸水浸到的茶葉,先開始釋放內質。

而後被沸水浸到的茶葉,會延遲內質釋放開始的時間。

截止到出湯時刻,沿邊一圈的茶葉釋放內質的時間大約已經達到了20秒,而中間茶葉釋放內質的時間不過10秒左右。

20秒釋放出的內質,與10秒釋放出的內質,肯定是不一樣多的。

就像李麻花跑步,10分鐘跑10圈,30分鐘跑25圈。

這就使得整個蓋碗中的茶葉,其內質釋放程度不一樣,有的釋放得多,有的釋放得少,從而影響了這碗茶湯的香氣與滋味。

像一支行進中的隊伍,有人快,有人慢,有人跑,有人跳,參差不齊,步伐混亂,一看就是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非正規軍。

不同步,是原罪。

《4》

花式註水法形成的不利於茶葉內質勻速釋放的第三種情況:

過於強調美觀而忽略了出湯時間,導致茶湯悶泡坐杯,過量釋放苦澀物質。

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

很多人泡茶,喜歡定點註水,喜歡看定點註水時水波形成漩渦,把茶葉托起,像花朵一般在蓋碗中旋轉上升,茶藝師們以為這是美。

就像咖啡的拉花,是咖啡師們初入門時的必經修練。

當然,這是一種視覺上的美。

卻不是茶湯之美。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種方式泡出來的茶湯,隻有邊上的一小圈茶葉,以及底層的一小層茶葉接觸到了沸水,浸出了營養物質。

而大部分的茶葉是沒有被沸水浸泡到的,從而就無法釋放出內質。

這種茶湯泡出來,是單薄的,寡淡的。

於是,為了補救,有人選擇在此時蓋上蓋子,坐杯悶泡——讓蓋碗中間這些浮在水面上的、沒有被沸水淋到的茶葉,被底下正漸漸降低溫度的沸水熏蒸,蒸一會兒,又會一有小部分位於底層的茶葉被浸濕,像落葉般飄落,開始釋放內質…..

還美其名曰『熏蒸法』。

能用沸水輕松泡出來的內質,何必這麼麻煩去蒸它?

難道蒸出來會更香麼?

那自古以來泡茶就不該叫泡茶了,從古籍裡開始改起,改成蒸茶好了。

從食物的烹飪手法來說,蒸隻能令其熟,卻不能令其把養分溶入茶湯中….

這種方式,除了叫人學會花式折騰茶之外,沒有別的好處。

當然,培訓學校要收費,不多弄些花樣出來,又如何說服學員買單呢?

《5》

喝茶本是一件簡單事。

何必給它添加許多花裡胡哨的附加物。

高抬註水,是一種雜技,我在成都的茶館裡見過,一把大銅壺,一隻長鶴嘴,背在身後,往客人桌上的蓋碗裡註水,水柱精準入碗,表演獲得一片掌聲。

但這是表演,這不是泡茶。

泡茶,主語是茶,主角是茶,泡,隻是為茶服務的。

從這點來說,泡的功能,隻是把茶葉當中的營養物質給釋放出來,並約束茶葉當中的不好的物質不要釋放出來,這才是是泡茶這個動作的本質綱領。

至於泡的動作好不好看,泡的姿態優不優美,泡茶時穿的茶服漂亮不漂亮,泡茶時的房間裝修豪不豪華,都不在我們需要關注的點上。

那些都是身外之物。

喝茶時我們最想知道的,還是杯中的這盞湯,它倒底香不香,醇不醇,有沒有韻味,回甘是否豐腴而悠長。

買櫝還珠,並不可取。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