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介紹——烏龍茶。

烏龍茶《Oolong Tea》,屬於青茶、半發酵茶,其品種較多,是中國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烏龍茶是經過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

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

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 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

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

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其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

烏龍茶的前身——北苑茶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

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制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

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產茶。

《閩通志》載,唐末建安張廷暉雇工在鳳凰山開辟山地種茶,初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已產制龍鳳茶,宋真宗(998年)以後改造小團茶,成為名揚天下的龍團鳳餅。

當時任過福建轉運吏,監督制造貢茶的蔡襄,特別稱頌北苑茶,他在1051年寫的《茶錄》中談到『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續諸焙所產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屬於龍團鳳餅,其采制工藝如皇甫冉送陸羽的采茶詩裡所說:『遠遠上層崖,佈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鮮葉,要經過一天的時間,葉子在筐子裡搖蕩積壓,到晚上才能開始蒸制,這種經過積壓的原料無意中就發生了部分紅變,芽葉經酶促氧化的部分變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實質已屬於半發酵了,也就是所謂烏龍茶的范疇。

因此,說北苑茶是烏龍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學根據。

武夷山茶則在北苑茶之後,於元朝、明朝、清朝獲得貢茶地位,獲得發展。

現所說的烏龍茶則是安溪人仿照武夷山茶的制法,改進工藝制作出來的一種茶。

烏龍茶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臺灣』 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

1866年臺灣烏龍茶開始外銷。

而現在全國烏龍茶最大產地當屬福建安溪,安溪也於1995年被國家農業部和中國農學會等單位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

烏龍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

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

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堿、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

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

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等。

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烏龍茶的泡飲具有獨特的技藝,在泡飲的過程中也別有一番情趣。

其泡飲技藝共有8道程序。

首先是燒開水,水溫以『一沸水』(即剛滾開水)為宜。

水燒開時,要把蓋碗(或茶壺)、茶杯淋洗一遍,這樣既衛生又能加溫,然後把烏龍茶放入蓋碗(或茶壺)裡。

用茶量蓋碗為5-10克,茶壺視大小而定,小茶壺約占茶壺容量的四五分,中茶壺約占三四分,大茶壺約占二三分。

這些動作包含著蘭道程序,即『山泉初沸』、『白鶴沐浴』和『烏龍入宮』。

接著提起開水壺,自高處往蓋碗或茶壺口邊沖入,使碗(壺)裡茶葉旋轉,促使茶葉露香;開水沖滿後,立即蓋上碗(壺)蓋,稍候片刻,用碗(壺)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凈。

這是第四、五道程序,稱為『懸壺高沖』、『春風拂面』。

泡一二分鐘後(泡的時間要適當,太短,色香味出不來;太長,會產生苦澀味),用拇、中兩指緊夾蓋碗,食指壓住碗蓋,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並列的小茶杯裡。

斟茶時應低行,以免散香失味。

斟到最後碗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裡。

這樣,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也蘊含著主人的深情厚意。

這是第六、七道程序,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茶水一經斟入杯裡,應乘熱細吸,以免影響色香味。

吸飲時,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這是第八道程序,稱為『品啜甘霖』。

沖第二遍茶時,仍要用開水燙杯,泡二三分鐘後斟茶。

接下去沖第三遍、第四遍……泡飲程序基本一樣,隻是泡茶的時間逐道加長些,但要根據茶的品質優劣而定,好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沖泡七八遍仍有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