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碧螺春』采摘正當時。

剛出水的蓴菜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本報記者 楊海石 攝影報道

這個季節,蘇城百姓餐桌上少不了嬌嫩的太湖蓴菜。

蓴菜被譽為『水中碧螺春』,含有酸性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具有極高的醫用價值和食用價值。

蓴菜可以做成湯羹,做成粥,也可以涼拌,吃法多樣,蘇州人格外喜歡把蓴菜與銀魚羹、昂刺魚搭配做成湯羹食用。

俗話說『蓴菜好吃不好采』,蓴菜表面有一層膠質物非常滑,采摘費時費力。

有31年蓴菜種植經驗的徐新榮和李蓮珍是一對夫妻,都是土生土長的東山鎮人,是當地數一數二的蓴菜種植大戶,這段時間也是他們家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水下卷曲的嫩頭才是可食用的。

每次采摘後,徐新榮的手上佈滿泥垢。

早上5點,徐新榮和李蓮珍就要出門了。

從東山鎮新潦村到李蓮珍家的蓴菜種植水塘,陸路不通隻有走水路。

每次去自家的蓴菜種植水塘,徐老伯都要駕駛小船,路上需要花上50分鐘。

6點左右,李蓮珍已經和其他幾名工人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隻見他們趴在菱桶裡,兩隻手不停地撥開眼前漂浮的綠葉後快速伸入水裡采摘。

為減輕長時間與菱桶邊緣接觸造成壓痛感,每個人都會在胸口墊一個軟墊子。

除了中午在田邊的吃飯時間,李蓮珍和夥伴們在菱桶裡一趴就是好幾個小時,直到下午兩三點才收工。

一天下來,每人可以采到30到40斤蓴菜,非常辛苦。

徐新榮和李蓮珍在水塘勞作。

李蓮珍趴在菱桶裡采蓴菜非常辛苦。

采摘間隙,李蓮珍告訴記者,隨著天氣熱起來,采摘的時間也要相應慢慢減少了。

這樣的氣溫下,蓴菜在水中長得很快,兩天不到,藏在水下如茶葉尖一般卷曲狀的嫩芽就會長成葉子。

40畝蓴菜種植水塘是徐新榮和李蓮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往年此時,剛剛采上來的蓴菜馬上就會被收購商拿走了,但是這兩年由於受到疫情影響,蓴菜銷量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蓴菜不能長時間保存、收購批發價下降、人力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讓李蓮珍很是煩惱。

李蓮珍最大的願望就是疫情能早日結束,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品嘗到她家的蓴菜。

有經驗的『采娘』在菱桶上撐起一把遮陽傘,遮擋驕陽。

徐新榮開機帆船去為客戶送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