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茶香時,春天的第一口『江南』滋味來自碧螺春。

疫情再度襲擾之下的蘇州,位於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的洞庭東山和西山,似乎擁有『結界』,在嚴格防控之下,至今沒有檢測出陽性病例。

昨天,一年一度的洞庭東西山碧螺春采摘和炒制踩著春天的節拍,如期而至。

東山茶農湯飛鶴帶著26名采茶能手,爬上海拔200多米的東山莫厘峰近山脊處,把他家位置最高的一方茶林的新芽全部采完。

這段時間,是東山茶農湯飛鶴最忙的日子。

他家的80多畝茶園,是祖上傳下來的,至他已傳4代人,大大小小六七方的茶林,全在莫厘峰向陽的一面山坡上,從山腳分佈到近山頂處。

采茶技巧很講究

生在茶農世家,湯飛鶴自小便耳濡目染,一縷鮮靈茶香紮進心中,生根發芽。

三十多年來,他對碧螺春的熱愛與執著,單純而簡單。

再多名譽都不及茶客們的一句好喝,更讓他滿足與欣喜。

圖說:在蘇州東山鎮,茶農們正在展示采摘的碧螺春新茶嫩葉。

朱桂根 攝《下同》

寬僅一人,且需時時提防留意橫生的枝條灌木,地有崎嶇石塊及下雨便無比濕滑的青苔,一條蜿蜒狹小的山路,從山腳到山頭,其實並不長,壯碩的湯飛鶴可以健步如飛爬到山頂氣都不帶喘的,然而采茶的工人們就不行了,平均45度的坡度對她們是很大的挑戰,往往要歇上四五趟才能『登頂』。

然而這樣的茶林,不僅總面積稀小,且無疑所長之芽葉卻是品質最高的。

采茶講究品相,不可破壞芽葉的完整,采到手中不可緊捏,放到茶筐不可緊壓,指甲更不能碰到新鮮的嫩芽。

其中任何一個不注意都會破壞最終茶葉的完整性。

彎腰低頭采摘,一個動作重復六七萬次,才能得到可以炒制出500克左右頂級碧螺春的青葉。

鮮葉送下山,不能超過一小時,挑揀成『凈胚』,全憑揀茶人火眼金睛和靈巧雙手,方能撿出符合標準的芽葉。

所有的芽葉勻整一致,這樣才能保證沖泡時茶葉的美感。

看似簡單,但挑揀1公斤芽葉,需要2至4小時,費時又費力。

手藝需要傳承下去

鮮葉不隔夜,需當天炒制完成。

而炒茶,就是湯飛鶴的『祖傳』藝能了。

湯飛鶴父親湯龍興是東山十大炒茶高手之一。

就這樣,湯飛鶴繼承了他父親的手藝。

圖說:茶農們在挑揀茶葉。

湯氏父子炒茶,全程不戴手套。

炒茶之時,以雙手做鍋鏟,放進燒得滾燙的鐵鍋裡翻炒,完成一鍋茶的時間大約是40多分鐘。

鍋內溫度250℃~300℃時。

雙手反復拋料翻炒,但不能太用力,要把茶葉殺勻、殺透;等待鍋溫降至70℃~75℃,要進行揉捻,茶葉內水分減少,條索逐漸形成。

這一步,不能將茶葉揉爛,但要揉透,使汁水溢出,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氣;鍋溫降至50℃至60℃時,再將茶分為幾團,置於掌心搓團顯毫,這是茶葉定型的關鍵。

雙手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既不能用力,又不能無力,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

而1斤青葉,烘幹後也就隻剩下3兩左右,十分珍貴。

其中考量成茶品質和價格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對火候的精準把控。

湯飛鶴對自己的手藝頗為自得,他在炒茶的時候,會目不轉睛地看著鍋內的茶葉,似在和茶葉對話,茶葉在手掌間或飛舞,或翻轉,得心應手。

圖說:湯飛鶴在炒制碧螺春新茶。

如湯龍興父子一般,東山的許多碧螺春世家,祖孫三代都會制茶。

從前,老一輩制茶小輩就跟著打打下手跟著學。

『後來父親召喚我成為徒弟,我追隨父親成為師父』

前人腳步中,是前人的夢想,後人足跡裡,有後人的希望。

湯龍興表示,『從父輩接過這一門手藝,日復一日地學習,再年復一年地精進。

手藝就這樣在時代變遷中不斷地學習,精進,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新民晚報記者 唐聞宜 通訊員 邱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