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茉莉花茶,名氣曾超洞庭碧螺春?

蘇州茶葉有雙壁。

在明代,是虎丘茶天池茶

三十年前,是洞庭碧螺春蘇州茉莉花茶

蘇州曾是全國四大花茶產地之一,生產的茉莉花茶香氣芬芳、滋味鮮爽、清雅獨特,『人間第一香』的名氣一度蓋過『嚇煞人香』,曾是蘇州一張金閃閃的名片。

如果你穿越到上世紀80年代,來到虎丘山麓、山塘河畔,你會看到一片茉莉花的海洋。

這裡采摘的茉莉花,每年可以生產幾萬擔茉莉花茶。

那時,蘇州茉莉花茶暢銷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

1979年全國花茶評比,虎丘牌茉莉花茶榮獲四個第一。

1982年、1986年、1990年,蘇州茶廠生產的『蘇萌毫』,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名茶,風頭一度蓋過久負盛名的洞庭碧螺春。

窨制茉莉花茶200年

蘇州茉莉花茶制作歷史悠久,遠溯清初。

虎丘附近的『古花神廟』石碑,刻於清乾隆47年,即公元1782年,碑文證明了蘇州窨制茉莉花茶至少有200多年的歷史。

據記載,清朝光緒年間,虎丘一帶有花農約150戶,年產花茶五千餘擔

清末民初,花農達到了600多戶,花茶年產量量翻了三倍。

每年5月到10月是窨制花茶的旺季,茶商雲集虎丘、山塘,茶莊晝夜開工,不少人聚集在茶棧茶莊門口,等待臨時雇傭。

解放前,虎丘附近的花農超過2000戶,產量也遠遠超出明清時期。

據老一輩制茶工人回憶,每到傍晚時分,一艘艘裝滿了茉莉香花的船一字排開,擠在楊安浜口,盛況非常。

建國之後的1952年,蘇州茶廠成立,年產各類花茶8萬擔。

《蘇州郊區志》、《虎丘鎮志》等記載,1984年虎丘、長青兩鄉的花農超過5100戶,有13500餘人,花地3413 畝。

80年代末,蘇州花茶開始走下坡路,迅速沒落。

蘇州茉莉花茶為何悄然離開了大眾的視線?

工業化城市化加速

從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開始,改革開放逐漸深入,蘇州的工業化程度迅速提高,鄉鎮企業迎來大發展。

一方面,許多土地被用作工業開發;一方面花農紛紛改行,去工廠上班,而茉莉花的采收全靠手工,生產成本上升,效益不高。

環境不宜

茉莉花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大多數品種畏寒怕冷,不耐霜凍,氣溫低於3℃時,枝葉易遭凍害,凍害持續時間長就會死亡。

蘇州相對於福建廣西等茉莉花大省,冬季寒冷,並不是種植茉莉花的適合環境。

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蘇州茉莉花的競爭力也隨之下降。

福建、廣東等地區采用規模化生產,茉莉花產量極高,蘇州種植茉莉花更沒了優勢。

大宗茉莉花茶沒了優勢,蘇州茉莉花茶現在走高端精品路線。

以前,茶坯是來自江浙、安徽等地的普通綠茶,現在選用名貴的碧螺春,走進玉露春、三萬昌,都可以看到碧螺龍珠之類的茉莉花茶。

無事偶來成獨坐,落花風度煮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