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昆劇《范文正公》,如同品一杯回味悠長的碧螺春。

如何用昆劇,演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展現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

前昨兩晚,由昆曲小生俞玖林領銜的原創昆劇《范文正公》在中國昆曲劇院上演。

作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傳承弘揚昆劇藝術的全新實踐,這部以昆劇藝術為載體,講述中國先賢故事的作品,讓觀眾看到了古老昆曲的無限可能。

圖說:昆劇《范文正公》 官方圖《下同》

四折戲道出范仲淹一生

范仲淹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他的一生『文治武功顯赫如日月,出將為相臻至人生之極致』。

在家鄉蘇州出任父母官期間,他整治水患、首倡府學、創辦義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如何以一部戲表現范仲淹的光輝人格和豐功偉績?

編劇鄭懷興獨辟蹊徑,以范仲淹生平事跡為脈絡,擷取其中令人感觸最深的四則軼事寫就昆劇《范文正公》。

讓人最為感動的第四折《夜書》,濃墨重彩地寫了家鄉情、家國情,講述范仲淹被貶鄧州後受囑托寫《嶽陽樓記》的故事,通過虛構他和滕子京意念相會,展現千古名篇創作過程,從而塑造出一個不計個人得失、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政治家形象。

四折戲各成一體又連綴呈現,鄭懷興說:『范仲淹的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代表,也闡釋了蘇州厚德載物、兼容並蓄、開拓進取的文化特質,講好范仲淹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

最難的是表現精神氣度

創排昆劇《范文正公》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繼青春版《牡丹亭》、《長生殿》、新版《玉簪記》和《白羅衫》後傳承弘揚昆曲文化的新探索。

無論是唱腔和音樂設計,還是舞美與服裝設計,作品都在尊重昆曲傳統美學的同時,融入了當代審美表達。

舞臺上,演員們的服裝除了保留傳統水袖和髯口,還在色彩和樣式上借鑒了影視元素。

視覺上,則特別強調『亦詩亦畫』的美學特質,既體現中國畫的意蘊,也具有『江南文化』的氣質,呈現出典雅的美學風格。

用昆劇來展現中國古代先賢的一生,對演員們也是全新考驗。

該劇時間跨度很大,俞玖林要從范仲淹的23歲演到58歲,每個時期都要呈現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氣質。

這個角色的塑造包含了巾生、小官生、大官生這幾個不同行當,甚至還需要借鑒一些老生的表演手法。

為演好范仲淹,俞玖林特地去探訪了蘇州和范仲淹有關的天平山、蘇州中學、范氏義莊等地,並搜集了許多詩詞和傳記來研讀。

他說:『更難的,就是如何精準把握和表達人物的風骨和特質,還有他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處境、思想和精神氣度』

擅長抒『情』才能動人

雖然沒能親臨現場觀看演出,但在仔細看完演出錄像後,著名作家、『昆曲義工』白先勇對俞玖林的表現贊賞有加:『這個戲總體上很符合昆劇詩化、寫意的美學風格,俞玖林的表演則能讓人感受到范仲淹不同面向、不同時期的性格和氣質,看得出他下了功夫,對人物的塑造又有新的領悟和提升』

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在觀劇後也給予《范文正公》充分肯定,他直言:『昆曲擅長抒‘情’,《范文正公》很好地抓住了這個點,劇中無論是母子情、夫妻情、師生情,還是家鄉情、家國情,每一種情感的刻畫都豐富、細膩,且動人。

我感覺它就像是一杯蘇州的碧螺春,經得起觀眾細細品味』《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