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評審,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碧螺春制作技藝』同時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成為吳中區第二個世界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

目前,該項目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名,區級代表性傳承人4名,中國制茶大師5名。

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市的太湖洞庭山一帶。

據記載,蘇州種茶始於兩晉南北朝。

唐代陸羽《茶經》有茶葉出自『長洲縣(今蘇州市)洞庭山』的記述。

北宋時期又有『洞庭出美茶,舊入為貢……』的記載。

清初,洞庭茶俗稱『嚇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以該茶色碧形曲似螺,采於早春為由,欽定茶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制作技藝分為采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幹燥等7道工序。

成茶後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艷、香濃和味醇『四絕』於一身,外形條索纖細,成螺形卷曲,披滿茸毫,色澤銀綠隱碧,當地人稱:『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三鮮自古少』,被譽為『四絕』蓋世的『天下第一茶』。

《來源:吳中區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