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江蘇蘇州特產茶葉,主要產自於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唐朝就是朝廷貢品。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萬裡醉』碧螺春產地蘇州西南東西山生態環境非常優越,溫度適宜,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而且土壤屬於微酸性,特別適合茶樹生長。
再加上太湖水汽充足,雲蒸霧繞,使得茶葉能夠吸收天地精華,品質卓越。
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這裡面說的,其實就是優質茶園生長所需的環境因素,碧螺春茶就是典型的茶、果間作生態區。
在茶園裡有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果樹,茶樹與果木交錯生長,陽光透過果樹枝葉,散射到茶樹上,正是茶樹最喜歡的漫射光。
再加上碧螺春茶采制技藝高超,所以品質十分突出。
在碧螺春茶采摘方面,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
每年春分前後開采,谷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
在制作方面,碧螺春采用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炒青、炒制等幾道工序,堅持當天采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所以,成品碧螺春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
根據清未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主,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
由此可見,碧螺春茶的獨特和名氣。
在中國眾多茶葉中,碧螺春素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中外。
所以,當地人又稱之為『香煞人茶』,至於為什麼這麼叫,其中還有些典故。
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個尼姑上洞庭山遊玩,在山上采摘了幾株野茶,回去沖泡以後,香氣逼人,於是順嘴說了一句,『香得嚇煞人』。
所以,當地人就把這個說法給叫開了,成為大家公認的香茶。
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
至於碧螺春名稱的由來,解釋眾多,但其中廣為人知的說法是,在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嘗了這款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
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
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
而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這樣的話,可能要將碧螺春茶的得名提前明朝時期。
不過,在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中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
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制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
所以,碧螺春得名於清朝康熙年間,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不管怎麼說,自唐朝成為貢品以後,碧螺春茶就是中國名茶排行榜上不可或缺的珍品。
大家有沒有喝過碧螺春,您對碧螺春有什麼感覺?
歡迎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