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圖+文》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評審,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碧螺春制作技藝』同時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成為吳中區第二個世界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

目前,該項目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名,區級代表性傳承人4名,中國制茶大師5名。

碧螺春茶園 太湖洞庭山

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市的太湖洞庭山一帶。

據記載,蘇州種茶始於兩晉南北朝。

唐代陸羽《茶經》有茶葉出自『長洲縣(今蘇州市)洞庭山』的記述。

北宋時期又有『洞庭出美茶,舊入為貢……』的記載。

清初,洞庭茶俗稱『嚇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以該茶色碧形曲似螺,采於早春為由,欽定茶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茶

碧螺春制作技藝分為采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幹燥等7道工序。

成茶後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艷、香濃和味醇『四絕』於一身,外形條索纖細,成螺形卷曲,披滿茸毫,色澤銀綠隱碧,當地人稱:『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三鮮自古少』,被譽為『四絕』蓋世的『天下第一茶』。

品碧螺春茶

作為『領先的吳文化展示、研究和學習平臺』,吳文化博物館一直聚焦吳地非遺的保護、傳承、研究工作,不僅將以『碧螺春制作技藝』為代表的非遺項目融入本館的基本陳列,還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推廣形式,向每年數十萬觀眾傳播非遺文化。

吳文化博物館『吳風展廳』

2022年以來,應上級主管部門的統籌安排,吳文化博物館進一步拓展了非遺工作領域,除了原有的非遺展覽、非遺活動外,穩步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保護單位等各類申報工作,開展市級非遺傳承人及保護單位評估,積極落實各類非遺保護專項資金,成為推動吳地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吳文化博物館已策劃實施了5屆非遺系列特展,30場非遺系列活動,100件非遺系列文創,內容涵蓋蘇繡、緙絲、核雕、澄泥石刻等數十項吳中非遺;同時順應數字化浪潮,推出非遺數字藏品,建成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平臺。

接下來,吳文化博物館將繼續深耕非遺研究領域,在守正創新中將吳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