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茶香百裡醉。《圖+文》

碧螺春產生於什麼時期

洞庭山出產名茶,唐宋時期已有記載。

唐代陸羽《茶經·八之出》中有『蘇州長洲生洞庭山』的記載。

洞庭小青山塢水月寺是唐代貢茶院遺址,現存一塊殘碑,上刻宋代詩人蘇舜欽詩:萬株松覆青雲塢,千樹梨開白雲園。

無礙泉香誇絕品,小青茶熟占魁元。

詩中的『小青茶』又名水月茶,產自洞庭山,是宋代貢茶。

清康熙年間,洞庭茶成為碧螺春現在的樣子。

清代王應奎《柳南續筆》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

…….茶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茶者爭呼嚇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駕幸太湖,喝到『嚇煞人香』,覺得茶名不雅,於是為之賜名『碧螺春』

為什麼洞庭碧螺春有獨特的花香

古詩雲:洞庭碧螺春,茶香百裡醉。

碧螺春的獨特花香源自產地獨特的物候條件。

太湖洞庭山分東、西兩山,東山是一個宛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

兩山風景優美,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

與眾不同的是,洞庭山的茶樹間種在枇杷、楊梅、柑橘等果樹之中,茶葉既具有茶的特色,又具有花果的天然香味。

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艷、香高、味醇馳名中外。

人們用『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裡醉』來形容它的香高持久。

洞庭碧螺春的采摘標準是什麼

洞庭碧螺春有『一嫩三鮮』之譽,『一嫩』指茶葉嫩,『三鮮』指色鮮、香鮮、味鮮。

要求茶葉的采摘、揀剔、炒制等工序都非常精細。

碧螺春的采制要求極高,采摘時間從春分開始,到谷雨結束。

采制於春分至清明的茶稱『明前茶』,為綠茶中的上品,身價不菲。

采制於谷雨前的稱『雨前茶』,亦屬佳品。

谷雨後采制的品質一般。

所采鮮葉為一芽一葉初展,應及時進行精心揀剔,以保持芽葉勻整一致。

高級碧螺春,500克幹茶需要芽葉六七萬個,由此可見茶芽的細嫩程度。

歷史上曾有碧螺春500克幹茶達到九萬個芽頭,茶葉的細嫩,令人驚嘆。

洞庭碧螺春的加工工藝有什麼特點

碧螺春當天采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整個過程都是手工完成。

采摘的茶鮮葉經過攤青後炒制,炒制過程分為殺青、揉捻、揉團(或搓團)、幹燥等工序。

①萎凋:將茶青在陰涼處攤放,使茶青失去部分水分。

②殺青:在平鍋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達到190~200℃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

③揉捻:鍋溫70~75℃,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

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

當茶葉達六七成幹,繼續降低鍋溫,轉人搓團顯毫過程。

④搓團顯毫:鍋溫50~60℃,邊炒邊雙手用力地將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幹。

⑤幹燥:采用輕揉、輕炒手法,以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

碧螺春的『螺』字表現了茶的什麼特點

碧螺春是螺形綠茶,茶葉經揉捻卷曲成螺形,這是碧螺春的外形特征。

在制作碧螺春的工藝中,搓團顯毫是形成碧螺春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工序。

洞庭碧螺春有何特點

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洞庭東、西山一帶,是綠茶中的佼佼者,屬卷曲形炒青綠茶(或稱螺形炒青綠茶)。

洞庭碧螺春幹茶條索緊細,卷曲成螺,銀綠隱翠,滿披茸毛;茶湯色青綠、清澈,花香濃鬱,清香文雅,高而持久,滋味鮮醇;葉底柔嫩,嫩綠顯黃,明亮,有光澤、有韌性。

洞庭碧螺春分幾級

目前,洞庭碧螺春分為特級一等、特級二等、一級、二級和三級五個等級,芽葉隨級別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

級別數字越小,茶葉品質越高。

洞庭碧螺春應如何沖泡

因碧螺春茶毫多,故使用上投法(先註入沸水,後放入茶葉的置茶法)沖泡,以避免茶湯因茶毫被水擊打而渾濁。

碧螺春的沖泡極具美感,為了方便觀賞茶舞,可選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

每杯茶用茶葉3克,可根據喜好調整茶葉用量的多少。

在泡茶水溫方面,高檔碧螺春用75℃熱水沖泡。

沖泡碧螺春時,應先溫杯,之後註入75℃的熱水至杯的七分滿,然後將茶葉徐徐撥入杯中,滿披茸毛的細嫩茶芽吸水後迅速沉降舒展,茶湯漸顯玉色,清香撲鼻。

浸泡兩三分鐘,就可以慢慢品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