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帶你徹底了解碧螺春。《圖+文》

碧螺春又稱『嚇煞人香』,產於水汽升騰、霧氣悠悠的江蘇省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很多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為它的嫩綠隱翠、清香幽雅和絕妙韻味所傾倒,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名稱的由來。

在《蘇州府志》中有這樣一段話:『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幾株,每歲土人持筐采歸,未見其異。

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

采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在清王彥奎《柳南隨筆》還有如下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駕幸太湖。

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制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這就是碧螺春雅名的來由。

後人評價說:『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由此可見碧螺春深受喜愛,成為禦用的貢茶。

碧螺春一般分為七個等級,芽葉隨級數升高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

同時,炒制時的溫度、放入茶葉的數量、炒制力度等,與級別成反比,即級別高鍋溫低,放入茶葉量少,做形時用力較輕。

上等的碧螺春,銀白隱翠,條索細長,卷曲成螺,身披白毫,沖泡後的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濃鬱,滋味鮮醇甘厚,回甘持久。

做假或偽劣的碧螺春則顏色發黑、披綠毫、暗淡無光,沖泡後無香味淡,湯色黃暗如同隔夜陳茶。

碧螺春主要產於江蘇省吳縣的洞庭東、西兩山,該區域是中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

洞庭東山是一個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兩山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且質地疏松,極為適宜茶樹和果樹的生長。

茶樹和桃、李、梅、橘、柿、杏、白果、石榴等各種果樹交錯種植,青蔥翠綠的茶樹緊緊密排就像守衛的士兵,滿山遍野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樹和果樹在地上枝葉相連,地下也根脈相通,茶吸果香,因此熏陶出碧螺春花香果味的獨特香氣。

正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裡醉』

目前,碧螺春大多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幹。

這些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其炒制特點可以總結為:『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殺青:當鍋溫達到200℃左右時,將茶葉投入鍋中,以抖為主,輔以雙手翻炒,大約3~5分鐘。

揉捻:要求鍋溫達到70℃以上,抖、炒、揉3種手法交替,即邊抖、邊炒、邊揉,這樣隨著水分的蒸發,茶葉條索漸漸形成。

搓團:當茶葉達六七成幹時,大約在15分鐘後,鍋溫約在50℃~60℃時開始搓團。

顯毫:這道關鍵的工序要求在炒制時將全部茶葉揉搓成無數個小球,不時抖開,如此反復,直至搓成條形卷曲、茸毫顯露。

烘幹:要求鍋溫在30℃~40℃,且當茶葉達八成幹時,采用輕揉、輕炒手法,以達到固定形狀、蒸發水分的目的。

茶葉達到九成幹時,把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然後再連紙放在鍋上用文火烘幹,整個炒制過程大約歷時40分鐘左右。

碧螺春的品質優異,尤其是它的『四絕』–形美、色艷、香濃、味醇,更是聞名世界。

在清末震鈞所寫的《茶說》中有這樣一段說明:『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舨梟源……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由此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曾位居眾茶之首。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細重實,似螺旋形卷曲,茸毛披覆,香氣濃鬱,滋味甘醇,湯色清澈碧綠,葉底嫩綠明亮,素有『一嫩三鮮』之稱。

當地茶農將碧螺春生動地描述為:『銅絲條,蜜蜂腿,香果味,渾身毛』

品飲碧螺春宜采用細膩的白瓷杯或透明純凈的玻璃杯,先放入70℃~80℃的溫開水,然後取少量茶葉投入水中,頓時出現『雪浪噴珠』的場面;其後芽葉全部沉入杯底,杯底一片碧綠,好似『春染海底』,但此時茶湯尚無茶味;隻有將水倒掉2/3時,才聞茶香襲人,這時再沖入滾水,茶葉則完全展開,漸漸舒展成一芽一葉,水色淡綠如玉,呈現『綠滿晶宮』的景象。

此時茶色、香、味、形俱達到最佳狀態,茶湯清冽,茶香清新,味道甘爽。

先觀其形,而後細品之,可以發現頭酌湯色清淡,味幽香鮮雅;二酌湯色翠綠,味道芬芳醇美;再酌湯色碧清,香鬱回甘。

如果新茶買回後不能短期內飲用完,為保證碧螺春原有的品質,家庭貯藏也要講究方法。

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用紙將茶葉包裹起來,將塊狀的石灰裝入袋中,起到吸濕的作用,與茶包一起間隔放入缸中,加蓋密封貯藏。

由於這種方法使用起來並不方便,近年來已經不被人們所采用了。

如今大多采用三層塑料保鮮袋包裝的方法,分層緊紮以隔絕空氣,在10℃以下的冷藏櫃或冰箱內貯藏,即使久貯仍能保持碧螺春的色、香猶如新茶,沖泡後味道依然鮮醇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