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老茶樹砍挖大半,千年名茶前景堪憂——洞庭山碧螺春,不能挖沒了『根』。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這棵碧螺春老茶樹100多年了,不砍枝葉,至少有我一人高』立夏剛過,在蘇州市吳中區洞庭西山島金鐸山塢茶地裡,茶農徐曉勇拖著一棵剛被連根挖出來的老茶樹,比劃著對記者說,『挖了老茶樹,到秋天就栽川茶苗了。

旁邊這些小茶樹,就是去年挖掉老樹後新栽下的』 洞庭山碧螺春從唐朝以來就享盛名,2002年獲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太湖中的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是原產地保護區。

2011年,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初,洞庭山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又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洞庭山碧螺春由此成為我省唯一榮獲國家級『雙遺』的農產品。

如今,原產地保護區的茶農卻挖了老茶樹換種外地茶,這是為什麼?

老茶樹挖了當柴燒,原產地難找碧螺春

『現在山上新種茶樹都是浙江的烏牛早或四川小葉茶等外地品種。

老茶樹挖得差不多了。

我也挖掉了一大半,早晚都要挖掉』徐曉勇在金鐸山上種茶已有40年,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村裡原有的小葉種碧螺春老茶樹,大部分都被茶農砍挖掉了,90%的茶地換種了外地茶。

記者隨徐曉勇在山道上走了不到3分鐘,就在地頭看到了4戶茶農新近砍挖的老茶樹,最粗的樹幹直徑有20多厘米。

『這些樹,樹齡有七八十年吧』徐曉勇說。

『老茶樹挖了,當柴燒了』金庭鎮堂裡村臺照塢茶農陸惠玲告訴記者,她家有10多畝茶地,老茶樹挖了以後, 種了10墩《當地人把叢生的或幾棵合在一起的植物叫一墩》浙江烏牛早,5畝地改種四川茶,本地小葉種的碧螺春老茶樹隻剩了一小半。

鄰居周美仙家,已全種上了四川早茶。

在洞庭東山,挖掉老茶樹換種外地茶也很普遍。

東山鎮莫厘村茶農湯建新說,『引進的外地小山種芽頭爆出來,條子齊整,一采一把,人工省。

同時,因為上市早,可賣1000多元一斤。

而本地老茶樹是小葉種的晚茶,采摘費工夫,上市晚,賣不出好價錢』 『別人在大把數錢的時候,誰還有耐心等自家茶葉慢慢生長呢?

』天王塢茶商屠建雄告訴記者,『從浙江、四川、貴州等省引種的外地茶2月底就可上市,一斤可賣1000元以上。

本地的小葉碧螺春要到3月底才能開采,集中上市要到清明前後,那時候,一斤能賣上千元的很少,清明後就四五百元一斤,誰還會去種本地茶呢?

』 當地的碧螺春經銷商估算,目前東山、西山3萬畝茶地中,外地茶在80%以上,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已不到20%。

『引種外地茶樹已經無法遏制』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蘇州市吳中區農業農村局茶葉辦主任季小明對此憂心忡忡:『如今外地客戶要我幫忙找原產地碧螺春茶葉,還真難找!』

賣的是外地茶,打的還是地產碧螺春牌子

洞庭東山、西山獨特的氣候及土壤,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群體小葉樹種。

茶樹與枇杷、楊梅等果樹間種,茶味清香撲鼻,品時有回甘,茶葉一般要到春分後才開采。

然而記者發現,從2月下旬起『碧螺春』就已在當地茶市大量上市。

這又是什麼原因?

『春分以前當地市場上的所謂‘碧螺春’,實際上都是烏牛早、川茶等外地品種假冒的。

一些商家的所謂碧螺春‘第一鍋’也是作秀炒作』西山茶葉協會會長周永明告訴記者,『賣的是外地茶,打的還是洞庭山碧螺春的牌子』 一位熟悉內幕的人士透露,當地一些茶廠90%以上的茶葉是從浙江、四川、貴州等地轉運來的,『茶廠賣外地茶,打的是本地碧螺春牌子,茶農誰會再去種本地碧螺春?

』 洶湧的制假售假潮,給洞庭山碧螺春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而本地茶農紛紛砍挖掉老茶樹、引種外地茶,又進一步加劇了洞庭山碧螺春的市場混亂。

發放原產地保護標志,本是保護洞庭山碧螺春品牌的重要手段。

記者從主管部門吳中區市場監管局了解到,保護標志是按照茶企的申請發放的,去年發了22.5萬枚,今年27萬枚。

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進行檢測和監管,保護力度大打折扣,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假冒碧螺春合法化的擔憂。

『外地拿來的茶和本地引種的外地茶,都打著洞庭山碧螺春的牌子賣,牌子要賣塌了!』金鐸村茶農徐堯琴說。

這並非杞人憂天。

今年4月15日『2020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揭曉,長期位居中國十大名茶前茅的洞庭山碧螺春跌出了『十強』。

致力洞庭山碧螺春保護多年的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袁衛明,在微信中轉發了這條信息後感嘆:『碧螺春品牌價值潛水了。

這樣下去,恐怕要被淘汰了』

洞庭山碧螺春,不能隻剩下一個名字

原產地保護區茶農挖掉碧螺春老茶樹、換種外地茶,提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面對當今市場的沖擊,洞庭山碧螺春這棵千年老樹的『根』還要不要留住?

如何留住?

『原產地老茶樹,這是洞庭山碧螺春的‘根’。

要是連原產地的‘根’都挖沒了,那碧螺春就隻剩下了一個名字』著名經濟學家、省政府原參事宋林飛說,『千年碧螺春的茶文化傳統應該發揚光大。

把老茶樹保住,原汁原味,才能保住原有品質』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艷鋒教授認為,『進入全面小康後,人的消費習慣向傳統回歸,這是社會的必然。

洞庭山碧螺春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樣的鄉土地域農產品,一定要保護好,將來必定會升值』 記者了解到,東山鎮國家級非遺項目碧螺春制作技藝傳承人施躍文,傳承古法制茶,茶葉均為100多年老茶樹采摘,每年炒茶10斤左右,每斤價格賣到1.3萬元。

蘇州純太碧螺春基地專門購買了東山槎灣茶農準備砍挖的一部分老茶樹移植到基地,公司負責人沈峰來很有信心:『正宗碧螺春只要做好了,一定能賣出好價錢!』 專家認為,砍挖掉老茶樹改種外地茶,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短視行為。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提升洞庭山碧螺春的含金量,讓茶農種碧螺春獲得比種外地茶更高的收益。

一是要政府加強保護和扶持,加大打假力度;二是要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要加快培育推廣早熟品種,使洞庭山碧螺春早、中、晚茶形成梯次』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管永祥說,江蘇茶葉種植面積小,全省也就50萬畝,而貴州省銅仁一個市就有150多萬畝。

貴州一斤茶葉二三百元,我省第一遍開采一斤至少1000元以上。

外地茶上市早、價格低,本地茶上市晚、價格高,『如果本地茶不去占領早、中茶市場,外地茶必然會趁虛而入』季小明認為,碧螺春至少要確立兩到三個早中茶品種,才能滿足市場。

丁艷鋒建議,應盡快運用區塊鏈等現代技術,支持全過程溯源,保證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品質和信譽。

吳中區金庭鎮萬和茶廠老板張和米曾專程到浙江安吉考察,『看了真眼熱啊!安吉白茶短短幾十年從無到有,全縣17萬畝茶園原產地全程溯源,消費者通過視頻監控可追溯。

農戶茶葉達到標準的,收購價800-1800元一斤,茶園遊、采摘體驗等也做得風生水起』他說,相比之下,洞庭山碧螺春生產經營小而散,茶農17000多戶、茶企約100家,做正宗碧螺春的合作社沒幾個,叫得響的龍頭企業沒有,差得太遠。

『洞庭山碧螺春不能絕種!』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省農經學會會長胥愛貴認為,『洞庭山碧螺春目前的問題,一是基地小、產量少,缺乏大的產業支撐;二是沒有完善的產業鏈。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把它作為文化遺產,從源頭上加大保護力度,把‘根’留住;另一方面,必須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用好原產地資源和品牌,吸引資本上山、智慧上山,推動小農戶與現代產業市場對接,豐富茶文化、發展茶經濟。

這可能是洞庭山碧螺春當前的短板所在,也是未來的潛力所在』 交匯點記者 丁蔚文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