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具有芽葉嫩、色澤鮮、香鮮靈的特點。
產自蘇州太湖洞庭東、西山。
在碧螺春快要上市的時節,小白習茶記在此之際和大家分享一下,洞庭碧螺春的小知識。
名字由來
有一個說法是,康熙皇帝南巡時路過太湖,當地巡撫奉上當地的"嚇煞人香",康熙品嘗後感覺茶非常好,但是名字太俗了,因這個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遂賜名碧螺春,由此流傳開去。
但這個說法推敲起來並不是非常靠譜,因為清朝雍正年間,陸廷燦記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茶細,味甚甘香,俗呼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由此可見,碧螺春在雍正年間還是『微似岕茶細』,外形雖呈條索狀,但形似岕茶的緊細,還不具備『蜷曲似螺』的特征。
另外,真正的碧螺春,色澤也不是碧綠色,而是白毫密佈,銀中隱翠,條索微黃,如銅絲條。
所以碧螺春名字的由來,是根據當地的地名來的,產自碧螺峰的茶最好,所以就叫了碧螺春。
什麼是正宗的碧螺春
一款正宗的碧螺春,條索纖細,蜷曲如螺,白毫密佈,銀中隱翠,湯色黃綠,滋味鮮爽,有花果香。
當地的茶農形容碧螺春『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銀隱翠』。
滿身毛,是因碧螺春特殊的搓毫工藝決定的。
銅絲條,是早春茶的特征。
條索細而緊實,沖泡時又入水即沉,因經過高溫殺青,所以條索泛黃。
碧螺春之珍貴
碧螺春的外形決定了碧螺春必須全程手工炒制,采摘清明到谷雨的一芽一葉至一芽兩葉,經過攤晾、挑揀、殺青、揉捻、提毫、幹燥等工序,在炒茶時,要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全程需要四五十分鐘。
碧螺春的茶青的采摘和撿剔要求高,采摘黃金期也就15天左右。
在制作時也費時費力,按照一鍋茶青炒制4兩幹茶計算,一個做茶師傅,一天連續工作十個小時,也就出4斤左右幹茶。
若是趕上多雨等惡劣天氣,產量還要下降,所以正宗的碧螺春珍貴難得。
歷史發展
在宋代時,碧螺春便被列為貢茶,不過那時候還不叫碧螺春,也不是現在的炒青綠茶。
那時候叫水月茶,是蒸青團茶,有詩為證:『鷗研水月先舂焙,鼎煮雲林無礙泉』。
明代,佈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不喜歡繁雜的龍團鳳餅,廢團改散,化繁為簡,為碧螺春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清代時已經有了碧螺春的叫法,隻不過那時的碧螺春外形還是緊細型的,碧螺春的外形螺曲,應該出現在乾隆以後。
關於碧螺春,我們就聊到這裡,如果您對茶感興趣,歡迎點贊+關注,小白習茶記將為您帶來更多關於茶葉的文章和故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