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申遺成功,蘇州碧螺春制作技藝入列。《圖+文》

現代快報訊《記者 高達》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通過決定,將中國政府申報的遺產項目『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中國第43個人類非遺項目,其中包含蘇州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碧螺春制作技藝。

至此,蘇州已成功入選7個人類非遺項目。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蘇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目前包括:昆曲、古琴、蘇州端午習俗 《作為中國端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宋錦《作為中國桑蠶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 、緙絲《作為中國桑蠶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碧螺春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

碧螺春素以『四絕』聞名遐邇,即形美、色艷、香濃、味醇。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

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便將此茶叫做『嚇煞人香』。

據說康熙皇帝南下時,品到這款茶後大加贊賞,但又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因其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而賜名碧螺春。

自此,碧螺春茶每年進貢朝廷,名揚天下。

洞庭碧螺春齒頰留芳的秘密可以追溯到種植。

茶果間作,茶吸果香,峰巒疊翠的茶區,清香襲人,茶香百裡,令人如癡如醉。

碧螺春種植在蘇州太湖洞庭東、西山果園之中,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碧螺春超凡脫俗的高雅品質。

碧螺春茶與柑橘、楊梅、枇杷等果樹復合種植,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了碧螺春茶特殊的花果香品質,被譽為『茶中仙子』。

茶的好壞,在乎始造之精。

碧螺春的制法,要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

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幹。

四道工序在一鍋內完成,根據葉質、鍋溫等靈活轉換,全程約為四十分鐘。

成茶後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艷、香濃和味醇於一身,外形條索纖細,成螺形卷曲,披滿茸毫,色澤銀綠隱碧,當地人稱:『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三鮮自古少』。

茶香裊裊,回味無窮。

所謂『一嫩三鮮』,嫩指芽葉嫩,鮮指色、香、味俱佳。

碧螺春葉片細嫩,沖泡時水溫不宜太高,講究『三開』沖泡法。

初嘗色淡香幽、湯味鮮雅;二啜味醇甘厚,滿口生津;三品芳香馥鬱,妙不可言。

蘇東坡有詩雲:『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品過碧螺春的人,都會被她宛如江南女子般優雅婉約的絕妙韻味所吸引。

周瘦鵑也奉勸世人『及時品茗未為奢,攜侶招邀共品茶。

都道獅峰無此味,舌端似放妙蓮花』冷香閣裡,白雲泉邊,或三五知己圍幾而坐,或獨飲神思淡定從容,一杯香茗在握,茶香裊裊,令人回味無窮。

一杯碧螺春茶的誕生,背後不但藏著茶農和炒茶人的辛勤勞作,更承載了滿滿的吳文化基因。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蘇州十分重視對該項非遺的傳承和保護。

蘇州市非遺辦通過市民體驗碧螺春制作、遠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內的蘇州非遺、在『相約北京 遇見江南』蘇州文化藝術展示周、『非一般』蘇州非遺系列品牌活動中推介碧螺春等活動,將這項非遺推得更廣、更遠。

後期,蘇州市非遺辦也將持續推出碧螺春制作技藝相關的活動,讓廣大市民更加深入了解這項人類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