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生命之茶"的茯磚茶為古絲綢之路最早黑茶。《圖+文》

很多朋友隻知道雲南的普洱茶磚、湖南的黑茶茶磚,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茯磚茶,『自古嶺北不產茶,唯有涇陽出茯茶』陜西涇陽,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裡不產茶,卻因茯磚茶名揚中外,這裡擁有著600餘年的茯磚茶文化,卻在上世紀50年代末悄然落幕。

近些年,陜西茯茶『重現江湖』,讓更多的人再度沉醉在那茯苓草的香味中。

近日,陜西茯磚茶的推介活動風生水起:陜西茶城在北京馬連道建設運行,陜西茶產業發展論壇在咸陽召開,陜西『非遺』茯茶築造技藝走進廣州茶博會……陜西茯茶,不知不覺中在消費者眼前亮起來。

『常常有人問我們,陜西還有黑茶?

』面對消費者的好奇與疑惑,陜西茶人總是一笑,『甚至連一些土生土長的陜西人,都並不知道茯磚茶的存在。

這樣的現象很普遍,卻也正說明我們的工作才剛剛起步』因此,他也很樂意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將那段擁有著600餘年歷史的涇陽茯茶故事娓娓道來。

不產茶卻因茶出名

『茯磚茶產銷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上最早的黑茶產品,因此有人將其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蔡正安說。

一句話,茯磚茶的地位昭然若揭。

正如蔡正安所言,絲綢之路開通後,涇陽成為南茶北運和西進的集散地和中轉站,也是這樣的機緣,為茯茶的出現鋪了路。

李高峰介紹,茯磚茶的誕生,還有一段傳奇。

據說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遠道而來的湖南黑毛茶在涇陽碼頭卸貨,幾簍茶葉掉進涇河裡,商家急忙撈起,帶回縣城作坊,晾曬後打包入庫。

後來,打開茶包一看,發現茶葉顏色變黑,葉片出現許多黃色斑點(後謂之『金花』),並聞到撲鼻的異香。

將其煮泡後茶湯紅濃透亮,味道醇厚平和。

涇陽茶商回憶當時的情景,揣摩方法,反復摸索嘗試,逐漸掌握了制作茯茶的初期工藝。

後來,隨著西域茶葉需求量的增加,茶商們為了方便運輸,就設法壓縮茶葉體積,開始在涇陽把散茯茶築制成磚型。

而且,茶商發現,磚茶體內發花效果比散茯茶更好,就大量如法炮制。

茯磚茶就這樣走進了涇陽人的生活。

『茯茶名字的由來也很有意思,一種說法是因為發花在伏天,所以叫伏茶,後來發現其有茯苓草藥的香味,又稱之為‘茯茶’。

但不論怎樣,茯茶都與涇陽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李高峰介紹,茯磚茶有『三不離』之說——傳統的茯磚茶制作,離不開涇陽的氣候,離不開涇陽的水質,離不開涇陽人的手藝。

甚至,古時候的涇陽茶人,對如何制作出正宗的涇陽茯磚茶,有一首口訣:『非涇水不渥;非伏天不作;非金花不成;非涇陽不宗』

『因此,南方茶運到這裡,都將涇陽作為了發花的加工廠,通過當地的氣候、水、人,進行天然發花,再由這裡將茶運至新疆、甘肅等地』李高峰介紹,如今,從涇陽縣城的一些老地名,如駱駝巷、四茗樓、麻佈巷、馬廟巷等,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茶馬貿易重鎮的盛景。

金花『朵朵』開

茯茶獨特的保健功效和突出的風味,源於神奇的『發花』工藝。

發花即在茶磚內產生金黃色、球狀的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俗稱『金花』。

『金花』在茯磚茶的發酵過程中,通過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等活性物質,極大地提升了茶葉的品質。

『金花』是茯茶區別於其他茶類的標志,其顆粒的色澤、密度、飽滿度是評判茯茶品質優劣的重要指標,能有效調節人體的血脂、血糖和血壓,調理腸胃。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涇陽茯茶研究所顧問劉仲華介紹,中國黑茶都有金花的說法是錯誤的,隻有茯磚茶有金花。

『金花是茯磚茶獨有的加工工藝,其過程中所產生的冠突散囊菌富含450多種對人類有益的成分,能影響茯磚茶的生化成分和香氣成分,從而達到改善品質和風味的目的,形成獨特的菌花香』劉仲華說。

『伴隨著現代技術和生產條件的提高,我一般建議消費者不用洗茶,因為若將第一遍的茶水倒掉,其實是把金花浪費了』李高峰笑著介紹,喝茯茶,方式多樣,可以泡著喝、悶著喝、煮著喝。

小時候,李高峰家裡有專門的煮茶工具,叫做鐅(音譯,pie三聲)子(當地方言),是一種鐵皮做的壺,有鐵絲纏繞的把,將它綁在三角木頭上,下面燒著爐火,茶葉在水中翻滾。

『煮出來的是老百姓常說的釅茶,味道很濃鬱,家家都愛喝』陷入回憶中的李高峰,眼前仿佛浮現出當時的情景。

『那時,鄰裡之間,一般都會送自家做的茯磚茶。

因為它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到現在,李高峰依然保持著喝茯茶的習慣,不過他常采用悶著喝的方式。

『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喝。

就是把差不多15g的茶葉放在保溫杯裡,倒上熱水,悶半個小時再喝。

一打開杯蓋,那茯苓草的香味撲鼻而來,就這樣,可以喝上一天。

當然煮著喝也不錯,可以和泡著喝結合起來,先用蓋碗泡,到第八九泡的時候才剛好』李高峰說。

重現江湖始於足下

涇陽茯磚茶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據《涇陽縣志》記載,當時涇陽地域商號有131家,其中經營茯磚茶的有86家。

當時,據清朝道光年間巡撫盧坤所著的《秦疆治略·涇陽縣》記載:『官茶進關,運至(涇陽)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

檢茶之人,亦有萬餘』其盛況可見一斑。

直至1958年,因國家調整茶業政策,涇陽的茯磚茶廠全部關閉,搬遷至湖南,由此,涇陽茯茶的名聲漸漸沒落。

所幸,廠房搬走了,但大多數當地的技術工人並沒有走,大規模的生產斷了,小作坊的生產卻依然繼續著。

直到2010年左右,陜西眾多茶商意識到茯磚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被遺忘,茯磚茶才再次走進眾多茶人的視野。

李高峰等茶人也為一展茯磚茶的雄風,開始奔走。

2010年底,公司找回了當年的技術工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9位,他們還帶來了之前工廠裡用的手工工具、配料表等。

『我們聘用他們為技術顧問,重新來做正宗的涇陽茯茶。

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們不斷嘗試,終於獲得成功。

不過,在傳承中,我們也有創新,例如原來茯茶都是用老葉子,現在我們用的是一芽三四葉,茶葉原料也來自湖南、雲南、四川、陜南等茶園,主要是考慮到綜合這些茶品性上的優勢,例如陜南茶的富硒、富鋅,雲南的淡、香等,也從而規避了陜南茶易發澀的口感,取長補短,將四處茶園的茶運來後,集中進行拼配、加工,打造茯磚茶』

為了推廣涇陽茯磚茶,2011年,涇陽縣政府還成立了涇陽茯磚茶發展服務中心,重新編制《涇陽茯磚茶產業發展規劃》,以後還要打造集歷史文化、休閑文化、民俗文化、產城一體的優美小鎮。

李高峰介紹,今年,他們還派出了由136頭駱駝、8匹馬組成的駝隊,開啟了『涇陽茯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

『清順治年間舉人邢祥曾做過一首《伏日》,詩曰:暑氣熏涇陽,伏日築茶忙。

坊間壓磚石,城外十裡香。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涇陽茯磚茶走進更多茶人的生活』李高峰說。

【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把茶葉做成茶磚?

磚茶如何弄開喝,茶磚如何保存

普洱茶磚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