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中的黑茶起源於四川省,可追溯到唐宋時茶馬交易中早期。
興於唐宋時的的茶馬互市,有用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
公元 743 年,唐蕃會盟,重申『和同為一家』(吐蕃與內地的關系不斷加強》的甥舅親誼,確定了建立『茶馬互市』貿易的傳統,立碑於『赤嶺』。
且唐朝開始征收茶稅。
當時茶馬交易的茶是從綠茶開始的。
黑茶是茶馬交易的『馬背』上形成的,說法是有其道理的。
茶馬交易茶的集散地為四川雅安和陜西的漢中,由雅安出發人措馬驅抵達西藏至少有2~3個月的路程,當時由於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雨天茶葉常被淋濕,天晴時茶又被曬幹,這種幹、濕互變過程使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久之,人們就在初制或精制過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於是就產生了黑茶。
明嘉慶三年丨1524年出現『黑茶』
『黑茶』二字,最早見於明嘉慶三年《1524年》禦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征悉黑茶。
地產有限,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蔑上,書商名而考之。
每十斤蒸曬一蔑,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甘肅通志》》。
此茶系蒸後踩包之茶,具有發酵特征,實為黑茶無疑。
神宗萬歷十三年丨1585年出現『茯磚』
《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值賤,商人來越境私販』《甘、青、寧史略》有載:『蘭州及河西喜用陜茶者諸多數磚茶曰’茯磚’,又曰官茶,其葉采自湖南,其制造在陜西,葉粗而色黑』
神宗萬歷二十五年丨1597年出現『湖南黑茶』
在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禦史徐僑上書請行湖茶,後『折衷二議,以漢茶為主,湖南佐之,各商中引行給漢川,定日方給湖南。
如漢引不足,聽於湖南引內處補』黑茶在明朝由四川、陜西逐步轉移湖南。
湖南黑茶最早的前身,源於秦漢時期的安化渠江薄片,是記載在安化縣志和黑茶史料中,以產地賜名稱之為『渠江薄片。
但唐宋前,並無現在所分的茶類黑茶概念。
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1615年『普洱』
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1615年》,謝肇制《滇略》卷三載:『土庶所用,皆普(洱》茶也。
蒸而成團,這是最早出現的雲南普洱茶之文獻』
清嘉慶年間丨1796~1820出現『六堡茶』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嘉慶年間《1796~1820)廣西蒼梧縣六堡鄉開始生產六堡茶,過去加工方法,鮮葉水繚殺青,置於第中,以腳踩揉成茶,用松柴旺火烘幹,再以蒸汽蒸軟,置萎中陰幹出售。
清咸豐十年丨1860年出現『湖北青磚』
至清咸豐十年《1860年》湖北羊樓洞首先將老青茶炒幹後打碎裝萎,運北方銷售稱『炒萎茶』。
後又壓制成青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