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茶葉形態發展歷程,茶沱繼承了更多優點,茶磚、茶餅都不具備。

中國茶文化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近現代,茶商已經遍佈各地,在茶葉市場發展過程中,匯集了無數茶商、茶農的智慧,今天我們談一下茶葉的一些常見形態,這些百變的形態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

我們所能見到的茶葉形態總體來說就有那麼幾種,無非就是散茶、茶磚、茶餅、茶沱等等,由於茶葉品種的不同、販賣過程當中的運輸使得茶葉出現了不同的形態,從這一點可見,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

首先說一種茶葉形態:茶沱,茶沱的外形跟窩頭很是類似,中間帶有凹陷,往另外一側凸起,據說把茶葉做成如此形狀是為了茶葉能夠更長時間的存放,不至於在運輸過程中產生黴變。

其實這種茶沱的形態還有另外一種好處就是方便異地茶商之間進行貨物運輸,我們都知道,茶葉需要晾幹之後才能方便保存,但是在過去運輸業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幹燥的茶葉在運輸過程當中很是不方便,於是茶商就琢磨出了這樣一個方法,把茶葉壓成茶沱,固體茶葉不僅方便運輸。

除此之外,固體茶葉更有助於減少茶葉與空氣的接觸,延長保質期限,到現在我們還知道,一些茶葉如果做成茶沱或者茶磚,增加了茶葉之間微生物的接觸,更加有助於其形成適合微生物生長的環境,產出更多對人體有利的有機物。

其實茶沱結合了散茶、茶磚、茶餅共同的優點,它不僅比散茶更加方便運輸,又比茶磚、茶餅有更大的同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黴變情況的發生。

茶沱算是在茶餅、散茶之後的一個創新。

其實在此之前還有茶棒的形態,茶棒和茶餅茶磚一樣,說起來還不如後兩者的形態更加方便運輸,所以後來被取締了。

被制作成的茶沱也鎖住了茶葉大部分的茶香,這是相比散茶的又一大優點。

大家都知道,茶葉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效就是非常容易吸附空氣中的其他味道,茶沱經過高壓壓制在一起,又相對程度的減少茶葉與空氣的接觸,降低了香味消耗。

其實茶沱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其他優點,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有提現,如果哪位朋友有更好的見解,歡迎和筆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