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段位不夠高的新手,才會嫌棄武夷巖茶苦澀?真的是這樣嗎?《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某次和朋友閑聊,他提到,現在去外面喝茶都不敢隨意評論茶湯有沒有苦味。

啊,這是為什麼。

因為有不少人和他說過,隻有喝茶段位不夠高的新手,才會嫌棄巖茶苦澀。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並非少數,不是個例。

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影響下,這套說辭明顯影響了不少茶客。

讓相當一部分人在喝茶時,羞於談及苦味。

不過,麻花要說句大實話。

大家可千萬別被這招『聲東擊西』放出來的煙霧彈給騙了,苦就是苦,有什麼不能說的?

在外面喝茶,遇到某泡特別苦的茶湯,吐槽幾句,在所難免。

要這時有人嗆,陰陽怪氣起來,稱所有嫌棄巖茶味道苦的,屬於沒喝懂茶,段位不足。

那就別沉默了,必須爭到底。

只要是忠於喝茶的感受,又有什麼是不能說的?

尤其是剛開始喝茶的新手,更是得勇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好喝就是好喝,難喝就是難喝。

有一說一,就這麼簡單!

《2》

之前看直播,聽到一個新鮮詞——山場苦。

『正巖山場裡出來的茶,或多或少帶有先天的山場苦,但茶味更厚,回甘更好,這種茶湯喝起來,擁有突出的高級苦』

這倒是新鮮又有趣。

喝茶苦味就是苦味,哪裡還分什麼高級不高級?

不過,山場苦這個概念,的確迷惑了不少人。

巖茶裡,是不是某些特定山場出來的茶,會自帶苦感?

按麻花的直覺看,談及巖茶山場,歷來隻有山場味一說,何談山場苦?

再說了,正巖山場的范圍,較為龐雜。

大山場裡,套有小山場。

按地形環境,更是有分坑、澗、窠、洞、巖、峰、坪等一系列不同的劃分。

參考歷來的喝茶評價,對於正巖茶的風味,前人是用香清甘活、巖骨花香等概括,沒人提過苦味!

《3》

有位外地朋友在聊茶時,聊起他的喝普洱的感受。

都說班章苦, 冰島甜、易武柔。

從他的喝茶經驗看,老班章的生茶喝到嘴巴裡,的確是勁更大。

他第一次喝老班章時,說實話,幾乎別的茶味層次都沒喝出來,就感覺老班章的茶明顯比其它山場的料子來得苦味更強烈。

同樣的感受,換湯不換藥照搬在巖茶圈內,也能找出相似的說法。

按照那位朋友的喝茶感受,牛欄坑和慧苑坑出來的茶,茶味明顯更甜、更甘醇。

牛欄坑肉桂,茶味層次豐富,綿柔稠滑。

慧苑坑水仙,茶味醇,風味柔,由於山場陰涼,再加上水仙的品種特性,茶湯從始至終都沒有喝出半分烈性。

但馬頭巖的茶,感覺明顯不一樣。

他試過很多次,馬頭巖肉桂喝起來,苦感更強,沖勁更大。

聯想到前文所提的『山場苦』,話說,馬頭巖產的茶,是不是普遍擁有苦感?

當然不是,這個問題的表態,麻花已經反復在文章裡提了,優質巖茶的風味評價裡,不涉及苦味。

換句話說,對巖茶來說,出現明顯苦味是典型的負面風味體現。

而馬頭巖作為知名正巖山場,地處三坑兩澗核心山場圈,又怎會做出普遍帶有明顯苦味的巖茶?

這實在太顛覆大眾的認知。

再說了,馬頭巖屬於大山場,地界范圍很大。

包括開山坪、桃樹窠、貓兒石、蟠龍澗、磊石巖、雲峰、馬崗、賭博嶺在內,不計其數。

這些大大小小的山場裡,有的地勢開闊,日照充足,是巖上茶的代表,產出來的巖茶風味更張揚。

有的是典型的『坑澗』環境,水系豐富,日照時間短。

一旁有巨大的風化巖提供遮陰,光照柔和,漫射光居多。

更利於生產出茶味綿柔、滋味飽滿、香氣清幽的成品。

總之,在如此優越的自然優勢下,如果說位於正巖山場核心的馬頭巖,做出來的茶普遍帶有苦味,簡直是說不過去!

《4》

喝巖茶,茶湯中的苦味經常會被人美化。

最常見的說辭,無非是搬出那句『不苦不澀不是茶』來堵住悠悠眾口。

但麻花想補充一句,在不苦不澀的後面,應該再接一句——好茶要務必追求不苦不澀,而是香氣馥鬱、茶味醇厚、回味持久。

提到喝茶回味,也有人認為,沒有苦哪來回甘,沒有澀哪來生津?

但事實上,回甘生津和苦味沒有必然聯系。

一流好茶,大可做到不苦不澀,或是僅有幾絲可以忽略不計的微苦微澀,但卻能做到回甘持久,生津如泉湧。

這背後恰好證明,回甘與生津,與茶葉內質豐沛相關。

越好的茶,內質越充足,回味韻致更加雋永。

除此外,在巖茶圈內,茶湯的苦味還常會被美化成『茶味霸氣』。

比如,明明喝到的茶湯,苦味濃烈,澀到嘴巴發麻。

但放下茶杯後,卻要面不改色地說到,這茶不錯,沖勁強,喝起來煞口又霸氣……

很長一段時間內,喝巖茶要喝霸氣刺激的說法,誤導了不少新手。

導致很多人在接觸巖茶時,覺得巖茶在焙火之後,普遍茶味都比較重。

甚至於,哪怕遇到苦味重,實在喝不下的茶,也不會想到是茶葉品質影響,而是覺得自己喝不慣……

殊不知,按這樣懵懵懂懂,盲信權威的喝茶做法,最容易踩坑交學費。

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看,如果一款茶喝入口,絲毫沒有潤、甘、醇、滑的茶味體驗,而是苦味刺激,茶湯喝入口就像『燒刀子』那樣,很不順滑。

此時,哪怕聽到『喝茶段位不足,才會嫌棄巖茶苦澀』的激將法,也千萬別中招。

苦味重,苦味持續時間長,苦味在舌面化不開的巖茶,絕對是劣質茶。

《5》

茶圈裡,有不少劣質茶專用的美化套路。

將茶味寡淡,形容成『無味之味』;

將茶湯發苦,苦味強烈,說成茶味霸氣 ;

將澀到嘴巴發麻的澀感,搖身一變,概括成收斂感;

將巖茶焙焦後的焦糊味,解釋成巖茶的熟香;

將巖茶存壞變味的酸味,高捧為『陳茶酸』……

要想看破這些套路,大可見招拆招。

萬變不離其宗的方法,在於相信自己的飲茶直覺與本能。

不管說得再天花亂墜,自己喝一口就喝不下第二口的茶,絕對算不上『好』!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