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喝茶說法,聽上去很有道理,其實全是坑,一扒全是套路。《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翻到一條舊聞,曾幾何時電視上總能看到一群慈眉善目,以專家身份自居的老人。

他們活躍在各大電視臺購物廣告裡,被人包裝出無數層身份。

或是苗醫世家傳人;或是藏藥專家;或是中醫學會名譽副會長……

搖身一變,專為虛假醫藥廣告代言。

聲情並茂的胡謅,臉不紅心不跳推銷假藥,撈金無數。

一時間,竟導致『專家』這個詞,變了味。

回過頭看,類似的虛假形象包裝,各行各業都不少見。

茶圈,亦如此。

要想通過包裝,在短短一個月內從茶界文盲,搖身一變成茶界『磚家』,方法倒也不難。

外形上,穿上長袍,盤上手串,立馬就能與茶人形象靠近。

頭銜上,往名片上多印幾行字,加上XX茶協理事、XX茶藝知名會長、XX茶學榮譽博士等字眼,任誰都得高看一眼。

言談上,出口就是『我喝茶幾十年』,以資歷來壓人,自然沒人再敢質疑。

不少新茶友在剛步入茶圈時,容易被這些看起來『唬人』的套路所騙。

但只要稍微注意細節,就能看清真假。

很多出自『磚家』之口的內容,錯漏百出,堪稱是茶界笑話。

下文提到的這4點忽悠話術,一個比一個假,一眼就能看穿。

《2》

一、茶氣足的茶,喝了能讓人打嗝?

之前在網上,聽人點評某款茶葉。

隻見一大杯熱茶下肚,視頻裡的專家擦了擦額頭的汗,打了一個不易察覺的嗝,開腔提到:『這茶絕對是古樹級別的,茶氣很足,喝了能讓人震蕩肺腑,微微打嗝,渾身發汗,真是好茶』

對於這番話,不知道茶友們怎麼看?

想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太玄乎了。

乍一聽,對方雖然分析得頭頭是道,但轉念一想又隱隱感覺不對。

因為從生活經驗看,打嗝與出汗怎能和茶氣掛鉤?

夏天天氣熱,隨便喝一杯熱水,也會熱得冒汗。

難不成,這也是因為茶氣足?

再說了,打嗝這件事也很常見。

只要是吃得太飽、進食過快、喝了帶氣的飲品、邊吃邊說話等,都容易引起打嗝。

代入到喝茶時,不論茶葉品質如何,只要喝太多、喝太快,都會讓人想打嗝。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打嗝與冒汗都不能代表茶氣足!

回到茶氣本身,正規茶葉審評術語裡,沒有這個詞組。

換言之,茶氣看不見也摸不著,不被官方認可。

喝茶就是喝茶,沒必要往玄而又玄的方面去引導。

判斷茶葉品質以分辨茶香、茶味、茶韻《泛指飲茶過後的回味,包括回甘、喉韻、生津等》為主,而不是依靠茶氣的有無。

介紹一款茶的賣點時,放著務實的茶香、茶味不提,而是大談虛無縹緲的『茶氣』,無疑是賣弄江湖術士那一套。

論本質,不過是忽悠罷了!

《3》

二、巖茶的巖韻,就是巖石味?

點開某段視頻,聽到這樣的觀點。

『巖茶的巖韻就是一股巖石味,當你不知如何感受巖韻時,往石頭路邊一站,就能聞到濃濃的巖土氣息……』

偶買噶,按照這樣的解讀,分明是給武夷巖茶抹黑。

巖茶裡,巖韻是高大上的好茶代表。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隻有正巖范圍內,才能產出巖韻特征凸顯的武夷巖茶。

獨特的碧水丹山環境滋養下,丹山《武夷山丹霞地貌特有的風化巖》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後,能剝落出不少風化巖碎屑,滋養四周的茶地土壤。

從而讓正巖一帶的巖茶,巖韻特征格外明顯。

喝巖茶裡的水仙、肉桂、大紅袍時,千萬別將巖韻代入成『巖土味』、『巖石味』、『站在大馬路邊聞到的氣味』等。

這樣的想法與理解,統統不準。

因為巖茶的巖韻,得通過『喝出來』。

喝茶湯的滋味,品湯水的厚度,嘗茶水裡的『落水香』,能體會到氣味清和兼骨鯁的美妙。

茶湯醇厚飽滿,漿感明顯。

醇滑的湯感,裹挾著豐沛的落水香。

嘗入一口,滿口留香。

咽下茶湯,更是喉韻美妙,在茶湯落喉瞬間會有『骨鯁感』。

湯感醇厚勁道極了,像是湯水裡藏有茶骨,十分有力量感。

這一系列精彩卓絕的風味,才能代表巖韻的硬實力!

《4》

三、你的白茶不夠好,是因為不夠苦、不夠勁道?

這些年,白茶在茶圈內的熱度節節高,人氣高漲。

隨著喝白茶的人變多,由此產生的困惑也日漸增加。

還記得去年冬天曾有茶友提問,『喝白茶,是不是選苦味明顯,茶味濃重的才好?

奇怪,苦味太重的茶湯根本不好喝,茶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那位茶友聽了網上的專家介紹,稱苦味重一些的白茶,內質含量更豐沛,後期轉化空間更大,能存出更加優質的老白茶。

忽悠,典型的說謊話不打草稿!

對比新、老白茶的風味轉化,不難看出這樣的規律——新茶表現好,後期轉化價值才大。

俗話說,三歲看老。

假設某款新白茶喝起來茶味不鮮、不香、不醇,相反是苦澀刺激無比。

即便再存100年,茶味表現也不會理想。

品質好,才是長期存茶收藏的關鍵。

品質差,先天基礎薄弱,這樣的白茶根本沒有久存價值。

喝白茶,好茶喝起來不會又苦又澀,而是鮮香醇爽無比。

五味裡,苦味的身份並不討喜。

苦味太重,還沒有清甜回甘的劣質茶,喝入口無疑是給味蕾找虐,何談飲茶的諸多美妙享受?

《5》

四、茶沫是好茶的精華?

某條短視頻裡,有人沖著一杯茶沫極多的紅茶,贊不絕口。

在一旁連連稱贊,真是好茶。

並進一步解釋,茶沫是好茶的精華所在,泡茶時,茶湯表面出現的茶沫越多,越能證明茶味豐富……

這番話顯然不可信。

從視覺看,往幹茶內註入沸水,不消片刻,裡面浮起大片浮沫。

肉眼看去,總感覺臟臟的,讓人不敢放心喝。

從理論上,導致泡茶泛起茶沫的原因復雜,不單單是因為茶葉裡面含有茶皂素那麼簡單。

包括茶皂素在內,水溶性蛋白、憎水性固體粉末、灰塵雜質等,都容易導致茶湯泛起厚厚的、不易破裂的茶沫。

再加上,茶皂素作為茶葉內部的天然起泡性物質,雖說能夠消炎殺菌,但茶皂素的滋味偏苦偏辛。

通常,隻有低端茶葉內會含有較多茶皂素。

泡茶時茶湯表面起沫明顯,並且喝起來茶味偏苦,不柔滑。

為此,茶沫較多的茶湯,不宜多喝。

茶沫多,又算哪門子的好茶精華?

《6》

早前在武夷山喝茶時,武夷山胡歌曾亮出金句。

『現在再誇別人是專家,都感覺像在罵人』

結合實情看,的確如此。

近年來,隨著各種不負責、不專業、忽悠人的話術,頻頻興起。

專家一詞,不知從何時起已經變了味。

但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謠傳,倒也不必多慮。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喝茶時,不管噱頭花樣再多,好喝才是王道。

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實打實的香氣、滋味、韻味俱佳,來得有說服力!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