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泡悶30秒,第二泡60秒,第三泡90秒,這就是正確的喝茶方式?《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不懂茶,能不能喝茶?

底下清一色的回答是,當然可以。

沒有人生來就懂茶,喝茶也不過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喜歡喝茶,並不需要人人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即便是茶行業的從業者,也不可能做到對全國各地的六大茶類,都了如指掌。

而普通茶客,遇到一款喝起來舒服,感官喜歡的茶,才會有興趣了解。

哪怕不懂,也能品出一番滋味。

可現如今,有些磚家站出來說,人人都要學會用審評的方式喝茶。

什麼是審評的方式?

他們也給觀眾做了示范,比如,泡茶時,茶葉的出湯時間,必須逐次延長。

第一泡悶30秒,第二泡悶60秒,第三泡悶90秒,學會去茶湯裡找尋茶葉的缺點。

於是,被很多懵懵懂懂的新茶友,聽進去了。

其實也不懂,隻是覺得這種喝茶方式,很專業,很有范兒。

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新人』的標簽,向『老饕』靠攏一些。

然而,最終遭罪的還是自己。

《2》

用審評的方式來泡茶、喝茶,口感並不好。

長時間的悶泡,會導致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堿過量釋放。

大量的苦澀物質溶入茶湯,可想而知,喝起來該有多麼的『刺激』。

又苦又澀不說,還麻舌頭。

尤其是對於新人而言,味蕾還很敏感,喝茶的技術也很生疏。

當一杯滿是茶多酚和咖啡堿的茶湯,喝進嘴裡,簡直要懷疑人生了。

一口下去,舌苔立馬生出一層厚厚的褶子,口腔裡遍佈著醬香型白酒的那種漿感。

而原本好茶該有的香、清、甘、活、鮮,統統蕩然無存。

按照這樣的喝茶方式,長此以往,味蕾一定會變鈍,對什麼味道都不再敏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為了應酬需要,抽煙、喝酒不可避免。

在不斷地刺激下,味蕾早已被尼古丁和酒精麻痹,唯有濃釅苦澀、刺激澀麻的茶湯,才能帶來茶味。

而普通人喝濃茶,舌頭也會因為禁不住苦澀,短暫失去感受其它味道的功能。

在此情況下,還談什麼審評呢?

濃茶喝多了還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容易茶醉。

腦袋暈乎乎的,繼續審評下去,也毫無意義。

不可否認,現在茶圈內流行的,大家默許的鑒別茶葉優缺點的方法,就是悶泡。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茶葉,也盛行用這種方法來鑒茶。

但在每場審評賽現場,還需要有專業的審評工具,專業的審評流程,專業人審評人員。

所有都到位,才能對參賽的茶葉進行全方位綜合的評定。

比如,一字排開的十來個蓋碗,整齊劃一。

每個蓋碗裡的投茶量,都是相同的,是有標準可依的。

並且,都要用沸水沖泡,悶泡的時間也要相同。

隻是自己在家裡,依樣畫葫蘆,但沒有幾款茶對比,也沒有控制好變量,談審評,沒有意義。

再者說,專業人士,苦心鉆研多年,有一套專門的訓練流程。

所以,即使面對的是悶泡出來的茶,也能排除萬難,找出這款茶的缺點。

普通人學審評,東施效顰,除了苦澀,還是苦澀。

《3》

普通人喝茶該怎麼沖泡?

很簡單,快出水就好了。

由前文可知,用悶泡法泡茶,找缺點,並非人人都能適合。

得到的結果,大概率是被苦得舌頭發麻,頭昏腦脹,茶葉越喝越迷糊。

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若隨便什麼人都能審評,那些經過多年訓練,並且學習大量茶葉審評技巧的專業人士,豈不是要集體下崗了?

但是,不會審評,也並不影響我們平時喝茶。

就像不會做飯的人,花錢去下館子,照樣能吃到美味佳肴。

不會服裝搭配的人,簡單的黑、白、灰,最不容易出錯。

不會生產制造汽車的人,有錢就夠了,豪車隨便開……

不會審評的茶友們,還是簡單些,用快出水的方法,去體驗一泡茶的美好吧。

至於悶泡,還是別濫用了。

沒點專業本領加身,極有可能把一泡好茶,誤判為是劣質茶。

畢竟,再好的茶葉,也抵不住長時間的悶泡,從而呈現出苦澀的滋味。

也有可能把一泡劣質茶,當成好茶,不停回購。

原因在於,有些內質匱乏的茶葉,沒有多少營養物質,自然苦澀物質的含量也比較低。

即便悶泡了,也不會太刺激,堪堪有些茶味罷了。

若是被新茶友遇到了,估計還會以為自己遇到了什麼絕世好茶,怎麼悶都好喝,隨便泡都輕柔。

殊不知,是品質太差,內質聊勝於無,才有如此這般平平無奇的表現。

所以,盲目地東施效顰,最終隻會讓自己離懂茶,越來越遠。

《4》

最後來說說,什麼是快出水?

不同的人,對『快』的定義有差距。

有些茶友自認為泡茶已經夠迅速了,快進快出,但還是達不到標準。

我們定義的快出水,是從註水開始,到出盡大部分茶湯,用時7-8秒左右。

當然,隻有極少數人,會真的拿計時器放在茶桌上,嚴格計算自己的出湯時間。

大部分的茶友,隻是估算。

如果你問他們,出湯時間是多少?

得到的答案裡,往往會帶著『差不多』、『應該』、『大約』等不確定的字眼。

這也可以理解,大家喝茶又不是為了訓練,誰會掐著秒鐘來練習泡茶呢?

正因如此,大家都以為自己嚴格遵守著村姑陳的『快出水』法則。

但其實,出水時間早已超過標準,十幾秒,二十幾秒,甚至三十秒。

妥妥的,還是悶泡。

因此,為了大家能夠更好地感受好茶的原汁原味,還是建議在沖泡上多費心。

有空的時候,可以坐在茶桌前,練習出湯速度。

先是用空碗,不要加茶葉,註水,出湯,再拿出手機的計時器功能,測一測時間。

等到熟練後,可以達到快出水標準了,再投茶註水,繼續練習。

之所以新茶友覺得有困難,一不注意就造成了悶泡,主要原因是缺少練習。

若想把蓋碗用得行雲流水,少不了與它進行一段時間的磨合。

根據這種方法,既能熟練使用蓋碗泡茶,又能找到快出水的標準。

知道自己的速度,到底是『快』,還是『慢』。

同時還能了解,到底什麼時間出湯,泡出來的茶葉最符合自己的口味。

《5》

大部分的好茶,都適合快出水。

因為,好茶本就應該是香清甘活的,鮮爽感突出的。

濃釅苦澀,絕非好茶的標準。

把苦澀當成醇厚的茶友,是因為好茶喝得太少了。

不知道標準是什麼,沒有范本,才會誤認為濃的是好的,是醇厚的表現。

但我們知道,喜歡喝清新淡雅的人,更多。

溫和,自帶力量,讓人不自覺地被吸引。

除非,是那些喝慣了濃茶、口味重的茶客,才會排斥快出水。

普通人用悶泡的方式喝茶,純屬受罪。

一旦習慣了,就成了劉姥姥那樣,喝什麼茶都嫌淡!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