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啜茶、不洗茶,喝茶時的這3個行為,是不是不衛生?《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背後道理人人都懂。

但在茶桌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幕。

沸水沖入,快速倒出。

剛泡出來的滾燙熱茶,在冬日寒風裡還在冒著熱氣。

就在此時,已經有人按耐不住,打算一飲為快。

但囿於茶水溫度太高,沒法入口。

有的人會選擇輕吹湯面後,再一口啜入。

細品慢啜,的確有利於完整品茶。

但喝茶溫度過高,始終不是好事。

滾燙的熱飲,慎喝/少喝/不喝為好。

畢竟,茶水溫度超過70℃時,溫度還非常高。

喝茶過程太心急,端起一杯熱茶後,吹一吹茶湯表面,喝入一口。

再輕吹湯面,又啜入一大口。

不知不覺,一杯茶就見了底。

但這種做法會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喝下太多溫度過燙的茶湯,有損健康。

熱飲溫度太高,喝進口中,口腔內壁黏膜會被燙傷。

反復多次後,黏膜燙傷情況漸漸嚴重。

此時你會感覺,味蕾感知系統像是暫時罷工那樣。

被燙麻了,嘗不出任何味道。

食不知味,再好再名貴的茶葉也是白白浪費。

《2》

比起『心急式』喝燙茶,茶圈內爭議更多的地方是啜茶。

很多人覺得,當眾喝茶時啜茶啜出聲,太不禮貌。

同時,很多飲茶視頻裡,常能看到這樣的網友留言。

『喝茶聲音太大了,看不下去』

『本來一切都好好的,你這喝茶聲太破壞意境了』

茶圈內,這種飲茶方式,稱為『啜』。

對老茶客來說,啜茶是很自然的飲茶習慣。

在武夷山,啜茶舉動很是常見。

泡上一杯水仙、肉桂、大紅袍後,大家都早已習慣了啜著喝。

動作稍微拆分下來,先微微張開嘴巴,將茶水快速吸入口中。

吸入茶水過程中,湯水碰撞在唇齒上,發出聲響。

但也恰恰得益於茶水的碰撞、激蕩動作,能讓茶香、茶味均勻遍佈口腔。

呃,打個比方,就像加濕器的霧化原理。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茶水在口腔內經歷快速撞擊,茶湯才能快速遍佈口腔。

從舌面,到上顎,再到下顎,最後在舌頭後方……

和啜茶相比,單純平淡地飲入茶湯,隻能調動舌面來感知茶味層次。

快速啜入茶水後,能充分調動口腔各方位的味蕾感知系統,茶味感受更直觀、立體、完整。

與此同時,啜茶震蕩過程中,茶湯當中的落水香也會隨之飄逸而出。

讓你感覺到這杯茶香香的、滑滑的、層次體驗更豐富!

對待一泡好茶,細啜慢飲必不可少。

如果你覺得,不好意思當眾啜茶啜出聲。

少量啜入一口茶湯後,先別急著吞下,任其稍微停留一會兒。

茶水駐足期間,認真耐心感受茶湯當中的落水香、茶水厚度、茶味層次等。

捕捉記錄全部茶味信息後,再讓茶水輕輕落下喉嚨。

小口細品,將喝茶節奏放慢。

慢下來,更能欣賞路邊風景的美好。

要不然,大口牛飲,走馬觀花式喝茶,對普通口糧茶而言,尚且能接受。

對荒野銀針、桐木金駿眉、牛欄坑肉桂等一系列珍貴好茶來說,未免是明珠暗投,白白浪費。

《3》

除了啜茶外,不洗茶就喝也時常引起爭議。

曾經收到這樣的留言。

『泡茶待客時,如果不洗茶就給客人遞過去,那是不敬客!』

個人覺得,這太絕對了。

招呼客人喝茶,真心實意拿出一泡難得的好茶待客,才是最重要的。

洗不洗茶, 還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之前和開茶葉店的朋友,專門討論過這個話題。

那位朋友在武夷山開了個店,專門賣巖茶的。

他平時在培訓店員時,對待洗茶這件事,主要是看客人的意思。

畢竟,顧客才是上帝。

對方說洗茶,那就聽對方的,快速沖一遍水。

對方說不洗茶,那泡出來的頭道茶湯,往每人杯中分一些。

經過焙火的巖茶,快出水沖泡下,頭道茶的滋味清甜柔滑,別有一番風味。

當然,若是客人提議,留下還魂湯放到最後再喝。

那就另外再找一個公道杯,搭配蓋碗一起沖泡。

以客為主,才是周全的待客之道。

萬一客人點了一泡很貴的慧苑老叢、慧苑鐵羅漢等高貨產品。

未經詢問,直接將頭道茶倒了不喝,那就太浪費了。

萬一客人就喜歡頭道茶湯的茶味,又該怎麼挽回?

所以,凡事多問一步,總是沒錯。

站在生意人的角度看,那位朋友的做法,的確沒錯,周全又體貼。

但我們平日在喝茶時,對待洗茶這件事,又該怎麼判斷呢?

哪些茶需要洗,哪些茶又不需要洗?

可以肯定一點,好茶都不用洗。

再不然,有些情況特殊的茶葉,洗茶之後壓根沒法喝。

比如,速溶綠茶、速溶紅茶、紅碎茶包、袋泡風味綠茶……

這些新式茶,主打概念是簡便、沖泡速溶不留渣。

基本就是一次性產物,一次泡完後再也泡不出味道。

遇到這樣的茶,就算想洗茶也是有心無力。

畢竟,洗茶之後壓根沒法喝。

另外, 產區好、工藝到位,香氣滋味出色的好茶,本身就是幹幹凈凈的,洗掉不喝太浪費。

古人留下一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信得過的好茶,不需太多顧慮與擔心,直接喝下便是。

而信不過的問題茶,覺得不洗茶沒法放心喝。

那麼,這樣的茶從一開始就不要買、不要喝!

劣質茶、變味茶、怪味茶等,就算洗茶次數再多,也無法補足先天缺陷,於事無補!

《4》

有的茶友覺得,不洗茶就喝,不太衛生。

還有人覺得,多人在場喝茶,輪流聞一遍茶香,太不衛生。

關於洗茶話題,上一段已經暫告一段落。

但關於喝茶聞香是不是不衛生一說,值得另外細說。

很多年前,在外面喝茶。

那天在現場,有位茶藝師在示范聞掛杯香。

剛說完掛杯香的原理,就拿起面前的公道杯做聞香示范。

拿起杯子,對準杯口,湊近去聞。

然後,再示意身旁的人照樣去學著聞香。

眾人七手八腳輪流聞香後,那個透明的玻璃公道杯表面,肉眼可見佈滿了手指印。

接下來繼續沖泡時,如果還是接著用這個公道杯,未免太膈應人。

讓人失去了繼續喝茶的興致。

說實話,茶桌上的公道杯,好比餐桌上的公筷母匙。

僅限公用,不適合湊近聞香,不然的確有不衛生之嫌。

不過,說一句公道話,品茶時,聞香這一舉動並非不衛生,而是要注意細節。

首先,類似公道杯等公用之物,不適合聞掛杯香。

真想聞香的話,等到自己杯中的茶水喝完後,再湊近聞掛杯香即可。

其次,揭蓋聞香時,蓋子不能戳到自己的鼻子,而是適當保持一定距離。

聞香期間保持專註,別要對著蓋子說話或呼氣,以免噴出濁氣,造成污染。

最後,撥動葉底,湊近聞香時,要選對時機。

等到一泡茶徹底泡淡,已經不打算繼續沖泡飲用後,再去撥葉底,不然太不衛生。

在茶桌上,只要能做到遵守『聞香公約』,聞香動作本身沒必要上綱上線到不衛生的地步!

《5》

裊裊茶香,是好茶的點睛之筆。

絲絲縷縷的香氛,聞之令人脫俗。

品茶的完整過程,離不開聞香、嘗味、回味。

缺了聞香,品茶會留下許多遺憾。

鑒茶情景下,聞幹茶、聞蓋香、聞掛杯香、聞葉底等。

一系列完整聞香流程,目的是更加精準判斷茶葉品質。

有些時候,許多劣質茶在看湯色時像模像樣,還算清透。

但如果沒聞香,直接喝入。

萬一茶水當中藏著大量酸味、雜味、悶味、黴味,再暗暗後悔就太遲了。

聞香之後再喝茶,更能讓人放心喝好茶!

飲茶時,第一道茶湯要不要洗?

建議采用這樣的方法——先驗貨,再做決定。

湯色清透,蓋香馥鬱,香氣清雅的頭道茶湯,沒必要以『洗茶』名義白白錯過。

喝茶時細品慢啜,啜吸一番,更能感受落水香的馥鬱程度。

墨守成規,認為啜茶、聞香是不衛生之舉。

那就要白白錯過許多喝茶樂趣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

道聽途說再多,不如自己親自嘗試一番,才能知道答案!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