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曬青和綠茶的炒青一樣嗎?《圖+文》

普洱茶獨有的曬青工藝

『曬青』是普洱茶發酵過程的初級加工階段,是普洱茶發酵前對茶菁的預處理。

它的主要任務是在對茶菁相對脫水和『整條』的基礎上,完成茶菁與自然界微生物菌群的第一次『自然接種』。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自然接種』主要是以有氧菌為主;『曬青』之後的毛茶在壓制緊壓茶《俗稱的自然發酵》與現代熟茶的渥堆工藝《人工發酵》則實現第二次『自然接種』,此次的微生物菌群與第一次不同,是以厭氧菌為主。

由此,我們說,『曬青』工藝不僅是普洱茶關鍵技術之一,而且是絕對不能『弱化』和輕易改變的工藝技術。

那麼,普洱茶的『曬青』工藝到底包括那些內容,它的特殊性又是什麼呢?

簡單地說,『曬青』工藝是普洱茶從茶葉采摘到初級加工若幹道工序的總稱。

它具體包括:①采摘,②脫水,③回軟,④殺青,⑤揉捻,⑥曬幹,⑦復揉,⑧分揀等。

它最核心的技術是獨有的三個特性,是隱藏在『曬青』工藝流程表面下的關鍵技術,也是『曬青』工藝質量關鍵控制點,具體包括:

一是普洱茶『曬青』環節對加工環境的特殊性要求。

『曬青』工藝的加工場所主要以露天曬場為主,屋內加工為輔。

這就要求加工場地除了相對幹凈之外,還有一個特殊要求,即自然環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

我們說,加工場地的幹凈在任何地區都能實現,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這個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這個自然環境的獨有,就比較難實現。

雲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現的不同『風味』,除了各地大葉種茶葉存在細微的差別外,更多的是因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異造成。

雲南普洱茶自古就有『一山一味』的說法,這種『風味』的差異性不僅使普洱茶『百花齊放』,同時也增添了普洱茶人追逐不同茶品的樂趣。

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我們不怕普洱茶存在的各種『風味』,怕的是普洱茶沒有『風味』,因為沒有『風味』的普洱茶一定是加工場所自然環境中微生物菌群出現了問題,或者是制作工藝出現的『硬傷』所致。

雲南有經驗的普洱茶制作者非常註重『曬青』毛茶的品鑒,並根據品鑒的結果決定下一步的取舍。

所謂『看茶制茶』高水平的發揮,就是從『曬青』毛茶的品鑒開始的。

筆者在雲南曾聽到一個有趣的事例,一位茶農對自家屋內的一批『曬青』毛茶出現品質下降給出了一個答案:是他家的『蟲子』病了。

這裡所說的『蟲子』其實就是微生物菌群。

雖然他不知道微生物菌群是什麼,但他清楚,導致他茶葉品質下降的原因不是他的『手藝』,而是他家的『蟲子』——微生物菌群產生變異所致。

因此,自然環境中微生物菌群——主要是有氧菌,對『曬青』過程中茶葉的『幹預』,對普洱茶品質的走向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就要求普洱茶的『曬青』過程,必須在符合自然環境要求的場所完成。

具體有三點:

①『曬青』的加工場地應處在雲南大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特定的子系統之中,最好是臨近原始森林,其自然植物茂密,多物種並存。

這樣的環境必然會生成獨特的生態循環系統,其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是它最具特點的自然屬性;

②『曬青』場地除了要求它特有的自然屬性外,還要求其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這種高度的要求最好在800米以上,具有早晚溫差較大的特點。

這種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及溫差的要求便於微生物菌群的『優勝劣汰』,使其適應性極強;

③『曬青』加工的場地與生活區應有一定距離,避免生活污水及垃圾對微生物菌群造成『危害』,並對『曬青』毛茶產生『二次污染』。

二是加工過程溫度的特性。

在普洱茶『曬青』工藝中,溫度的掌控是其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雲南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普洱茶制作方式,其溫度的掌控十分嚴格,一般都不超過65℃。

也就是說65℃是普洱茶的品質未來走向好與壞『臨界線』。

為什麼這樣說,原因很簡單:茶葉中內含的各種化學『酶』,在超過65℃後,立即『失活』。

而這些『酶』往往有『催化劑』的效能,是普洱茶發醇過程中必須具有的『活性因子』。

在這方面,普洱茶界也存在一些爭論:

一方面,有人認為普洱茶『殺青』工序與綠茶的『炒青』相似,都是在鐵鍋高溫狀態下完成,其溫度都是90~100℃之間。

一些人認為,曬青毛茶,甚至普洱茶生茶就是綠茶。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這一過程,我們會發現,普洱茶鮮葉在高溫鐵鍋裡的『殺青』是翻炒的過程,當茶葉接觸到高溫的鐵鍋壁時,停留的時間極『短』,幾乎是瞬間,又通過翻炒的方式將茶葉拋向空中,讓空氣的溫度迅速使茶葉降溫,其葉片的溫度始終不超過65℃。

而且整個的過程大概在3~5分鐘內完成。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鮮葉迅速脫水,茶葉變得越來越柔軟,為下一道工序『揉捻』做準備。

這與綠茶的『炒青』截然相反,綠茶是將鮮葉在鐵鍋內『高溫炒制』,其茶葉始終不離鐵鍋,鐵鍋的溫度一般在100℃左右,茶葉的溫度也在75℃以上。

如綠茶經典茶品龍井茶的炒制,雖然分『青鍋』和『輝鍋』兩種工藝,但無論是青鍋還是輝鍋,都是動作連貫,一鍋到底,並一氣呵成。

綠茶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兩點考慮:一是綠茶的主要工序《除包裝以外》必須在鐵鍋內完成,是鮮葉到成品一鍋到底,一氣呵成的過程,是成品的完成,不是半成品的概念;二是高溫的過程,破壞茶葉固有的『酶』,使其失去活性,不使成品產生變化,將茶葉的品質『定格』。

同時,這種高溫過程也可提高茶葉的香氣《俗稱高溫提香》,使成品茶帶有明顯即飲性特征,愈是新出鍋的茶葉品質愈好,反之,品質會迅速下降。

另一方面,是對茶葉中的『酶』認識不足。

很多人清楚普洱茶是發酵的技術,但對發酵過程,尤其是發酵底物內含多種物質所能達到的發酵『動能』認識不足。

一些普洱茶企業幹脆拋棄『曬青』做法,采用『烘青』手段《茶葉的溫度在75℃以上》。

他們認為『烘青』工藝的采用不僅可以解決普洱茶規模化生產問題,因為『曬青』工藝畢竟受場地、天氣等因素的制約,產量及生產周期受到局限;同時,『烘青』工藝也使得新生產的普洱茶在香氣方面好於『曬青』茶,品嘗起來較『曬青』茶柔和。

但是他們不知道,『烘青』這種高溫的手段恰恰對茶葉中的『酶』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

而普洱茶缺少這些『酶』做催化劑,其發酵是不成立的,而沒有發酵機理的普洱茶不是普洱茶。

目前市場上很多普洱茶存在一個現象,新出品的普洱茶,試泡之後,品質尚可,但存放幾年後,品質卻愈來愈差,存在『形存質次』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烘青』造成。

由此,我們可以說,65℃是普洱茶的『生死界』,這不僅體現在曬青中溫度的掌控,同時,在普洱茶後續的加工過程中——尤其是進入到『自然發酵』與『人工發酵』階段,這一界線的把握更為嚴格。

三是重力揉捻的特性。

中國的六大茶類都有揉捻的工序。

很多茶類的揉捻工序主要是為了整形,一般采用『輕揉為主』的方式,基本上是在無壓力的情況下完成,且揉捻的時間極短。

目的是使茶葉成條率高,破碎率低,保持原茶成色,揉捻之後的幹茶,其外表符合傳統的審美要求。

而普洱茶的揉捻則不同,是采取重力揉捻的方式,並且是多次揉捻完成。

普洱茶為什麼采用這種方式呢?

原因有四點:

一是普洱茶選用的茶葉與綠茶不同。

綠茶選用的茶葉基本上以芽頭為主,有純芽頭的,有一芽一葉的,也有一芽兩葉的,其茶葉的外觀形態具有體形較小、嬌嫩的特性。

隻適合『輕揉為主』的方式。

但普洱茶由於選用喬木大葉種,其茶葉很少有嫩芽,且葉片的形態多以肥厚、碩大為主。

如果采用綠茶類的揉捻方式根本操作不了。

實際上,說普洱茶的揉捻是重力揉捻,還不如說『重力揉搓』更為貼切。

二是揉捻的溫度不同。

綠茶揉捻的過程在鐵鍋內高溫完成。

普洱茶則是在鐵鍋之外,或在竹篾上、或在寬大的木板上、或在幹凈的水泥地上完成,在常溫狀態下的過程。

三是工序安排的前後不同。

綠茶類的揉捻屬於茶葉加工最後一道工序,是茶葉內質到外觀的最後一次『定形』,是成品的概念。

但普洱茶則不同,是茶葉進入發酵前對茶葉的預處理,其工序屬於普洱茶的前端工序之一。

離成品普洱茶還有很大的距離。

四是普洱茶采用『重力揉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重力揉搓』將茶葉表面的『保護膜』搓碎,再以自然曬幹的方式,使空氣中『懸浮』的多種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葉在自然狀態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種』,也是普洱茶在茶葉發酵前對所選茶葉進行的初級氧化階段。

而這一條恰恰是綠茶類茶葉揉捻的『大忌』,綠茶的『輕揉』,是絕不能將茶葉表面的膜破壞,一旦破壞,茶葉會被迅速氧化,品質也會產生改變。

因此,曬青工藝過程的『重力揉捻』《也可稱『重力揉搓』》是普洱茶非常關鍵的工序,是奠定普洱茶後續發酵的基礎。

很多普洱茶的制作者在『揉捻』的工序中,並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揉搓』——傳統工藝稱為『復揉』。

這種『復揉』的目的,實際上是對第一次『自然接種』的補充,目的是使普洱茶初級氧化完成的更為徹底。

更多好文推薦

小青柑的作用功效是什麼?

如何鑒別不同季節產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