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綠茶的『近親』——黃茶。《圖+文》

如果問你六大茶類是什麼,你一定能脫口而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可如果問你喝過黃茶嗎?

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會搖搖頭,表示黃茶為何物;甚至很多人認為黃茶就是綠茶的一種。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綠茶的近親——黃茶!

黃茶,采制工藝上,與綠茶接近,不過多了一道燜黃工藝;呈現出來的品質特征為黃葉黃湯,葉底、幹茶皆顯黃亮。

燜黃,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通過燜黃的濕熱作用,使得葉片中的葉綠素A《綠色》降低、葉綠素B《黃色》增加,茶色由翠綠變為微黃。

氨基酸和多酚類化合物發生氧化,從而增加了可溶性糖,改變了多酚類化合物的苦澀味,進而達到增加茶湯香甜的目的。

黃茶的產區並不多,主要以君山、蒙山、霍山為主。

黃茶按照采摘標準又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黃芽茶以嫩芽為主,黃小茶標準是一芽一葉,黃大茶多是一芽五六葉。

黃茶的制作工藝為:萎凋—殺青—攤晾—初烘—攤晾悶黃—復烘。

上午采摘回來的鮮葉經過兩三個小時的攤放,等到表面的水分和青草氣散發的差不多的時候即可開始殺青。

黃茶的手工殺青與綠茶常見的徒手殺青不一樣,需要用芒花帚,在鍋內快速呈三點頭同一方向運動。

殺青做形後的茶葉需及時攤晾,待芽葉冷卻回軟後進行初烘,初烘主要是起到散失水分,讓黃芽形狀固定。

初烘後的茶葉,要趁熱攤放於團簸內,放置8~10個小時,待回潮變軟,直至葉色微黃。

攤晾後還要進行復烘;直至幹茶色澤嫩綠微黃披毫。

黃茶在市場上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很多人先入為主的把黃茶當綠茶,許多消費者也不太認可黃色的賣相;黃茶又不如綠茶好賣,這讓傳統黃茶工藝日漸式微。

是要堅定不移的做自己,還是繼續做綠茶的『近親』,一直以來都是困擾黃茶的大難題。